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第十八屆香港舞台劇獎提名名單

(一)最佳整體演出
香港話劇團 《頂頭鎚》 監製:梁子麒
香港藝術節、無人地帶 《泰特斯》 監製:蘇國雲、黃懿雯
劇場空間 《紐倫堡大審判》 監製:張可堅

(二)最佳導演(悲劇/正劇)
陳恆輝《卡夫卡的七個箱子》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張可堅《紐倫堡大審判》劇場空間
鄧樹榮《泰特斯》香港藝術節、無人地帶

(三)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余振球、梁榮忠 《大顛世界》 香港戲劇協會
何偉龍、李偉祥《秒速18米》 灣仔劇團
傅月美 《我愛阿愛》 香港話劇團
鄧樹榮 《一拍兩散偷錯情》香港演藝學院

(四)最佳劇本
一休《幸福太太》7A班戲劇組
杜國威《我愛阿愛》香港話劇團
李偉祥《秒速18米》 灣仔劇團
余翰廷《這裡加一點顏色》 香港話劇團、劇場工作室

(五)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吳偉碩《泰特斯》香港藝術節、無人地帶
袁富華《冰鮮校園》中英劇團
劉守正《頂頭鎚》香港話劇團
歐錦棠《奇異訪客》劇場空間

(六)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
何偉龍 《第二把交椅之瘋癲戲子》灣仔劇團
歐錦棠 《死佬日記》 春天舞台
潘燦良 《黐孖戲班》 香港話劇團

(七)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
黃呈欣 《老婦還鄉》 香港演藝學院
焦媛 《野玫瑰之戀》 焦媛實驗劇團
黎玉清《泰特斯》香港藝術節、無人地帶

(八)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
陳煦莉《我愛阿愛》 香港話劇團
彭杏英《黐孖戲班》香港話劇團
黃詠詩《破地獄與白菊花》詩人黑盒劇場

(九)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
王耀祖《雪后》演戲家族
吳家良《冰鮮校園》中英劇團
林澤群《離留記》糊塗戲班
陳煥球 《四季人》 眾劇團
魏沛林 《紐倫堡大審判》 劇場空間

(十)最佳男配角(喜劇/鬧劇)
王維 《黐孖戲班》 香港話劇團
魯文傑《大顛世界》香港戲劇協會
潘燦良《我愛阿愛》香港話劇團

(十一)最佳女配角(悲劇/正劇)
王曉怡《冰鮮校園》 中英劇團
陳煦莉《這裡加一點顏色》 香港話劇團、劇場工作室
區嘉雯《Last Smile, First Tear》W創作社
馮蔚衡《頂頭鎚》香港話劇團
羅冠蘭《留住百味情》心創作劇場

(十二)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
布韻婷 《大顛世界》 香港戲劇協會
林小寶 《我愛阿愛》 香港話劇團
雷思蘭 《黐孖戲班》 香港話劇團
楊詩敏 《仲夏夜之夢》 PIP劇場

(十三)最佳舞台設計
余振球《紐倫堡大審判》 劇場空間
梁彥浚《頂頭鎚》香港話劇團
陳志權《泰特斯》香港藝術節、無人地帶

(十四)最佳服裝設計
邵偉敏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梁健棠《昆蟲世界》中英劇團
梁健棠《大顛世界》 香港戲劇協會
黃智強《頂頭鎚》 香港話劇團

(十五)最佳燈光設計
李樹生《頂頭鎚》 香港話劇團
李衛民《四季人》眾劇團
溫迪倫《紐倫堡大審判》劇場空間
張國永《泰特斯》香港藝術節、無人地帶
張國永《家庭保衛隊》香港話劇團
鄭稜耀、麥志榮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劉銘鏗《樓城》進劇場

(十六)最佳創作音樂
倫永亮《雪后》 演戲家族
高世章 《頂頭鎚》 香港話劇團
鍾志榮、張兆鴻 《家庭保衛隊》香港話劇團

(十七)最佳音響設計
袁卓華《頂頭鎚》香港話劇團
彭俊傑《卡夫卡的七個箱子》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劉穎途 《雪后》 演戲家族

(十八)最佳化妝造型
邵偉敏《卡夫卡的七個箱子》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梁健棠《昆蟲世界》中英劇團
陳明朗《大顛世界》香港戲劇協會
陳明朗《離留記》 糊塗戲班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水中之書:尋找快樂的過程

在希臘神話中,納西瑟斯是個絕美的少年。有一天他誤將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當成別人,並且對它一見鍾情。於是他不分晝夜的在湖邊看守,最終化為一朵向湖面低垂的水仙花…在納西瑟斯來說,他大概是快樂吧。觀視現今的大千世界,人們的快樂何嘗不是活像水中的投影呢?大多數人都會將快樂跟物質掛勾,這些快樂雖然都看得見,但很多時都無法觸及心靈的深處,反而令到自己一天比一天空虛,所以現代人的快樂模式大多都令到自己不快樂。

快樂的特性其實跟水有點相像,兩者同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每日人都會被像水般的快樂包圍著,但可惜很多人只看到水的倒影而忽略了水的本身。如果嘗試用手指輕輕接觸水面,就發現它會起皺和裡面的倒影會被扭曲。就如一些流於表面的快樂,原來可以在一瞬間裡面被輕易摧毀。快樂是水,會流動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如果能細細品味當中的變化,好好的感受它,會發現呷出一口甘甜。

「水中之書」就是導演賴聲川給香港人的勉勵書,一本關於快樂的勉勵書。在一個彷如旋轉木馬框架的圓形舞台上,轉出一幕又一幕情節。自己蠻喜歡這個舞台,在時間的流動下,人生彷彿成了一個旋轉遊戲舞台,帶著我們走馬看燈般交織著喜怒哀樂;這個設計同樣地可以流暢的將Vivienne跟媽媽、Jason跟回音串連在一起,而掛在頂部不同面貌的時鐘,則點出時間在不同的心情下流逝。

這部作品很一貫賴老師的風格,採用了一悲一喜的手法訴說世情,當中不著痕跡的滲著淡淡禪味,將一些難懂的佛理融入生活當中。快樂是一種無修之修,就好像在水中書寫一樣,要用心的去寫每一筆每一劃。隨著水的流動,感受現在、體會和珍惜當中每一件一瞬即逝的事物。正如Vivienne在坪洲願意讓小女孩接近,才令她有機會展開一段科幻經歷,跟眼前是去世媽媽的童年有交集,沒有錯過掉她人生中最美最珍惜的時刻。

同樣地,接納自己也是快樂的要素。Jason很討厭聽到自己的回音──那一個另一面的自己,甚至還抗拒得跟自己大打出手。可是拒絕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等如把自己囚禁了一樣,只會讓腦袋產生更多障礙、產生更多憎恨、恐懼、絕望…所以要讓自己釋放,容許自己活在當下,學懂體會和被體會,當能夠抱住這種隨緣的心態就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看到舞台頂部由一面數字全掉下來的鐘,轉到另一面掛著笑臉的鐘時,帶給我很深的印象,快樂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去體會。歷遍幾許,Vivienne他們找到了媽媽的房間,有點意味著找到了通往華藏世界的門口,一個心靈上的烏托邦。囚著媽媽一生的地方雖然很狹小但裡面別有洞天,建在心靈的空間遠比現實的空間大,足夠容納她的快樂。最後Vivienne在井裡面找到她送媽媽的錄音筆,它成了一條帶引她開啟華藏世界的快樂鑰匙,也成為她日後用來在水上書寫快樂的筆。

賴老師跟香港話劇團的演員創作這個即興戲,讓人重新思考如何進入真正快樂的空間,為社會上崩緊的心靈提供一刻的釋放鬆馳。在一片灰灰沉沉的大氣候下,帶來一股正能量,猶如上了一課寶貴的快樂學。



文:程圓

風車草劇團。你咪理,我愛你,死未﹖(喪愛甜心版)

最近看星期日檔案,主題是關於港男港女,製作單位分別訪問香港不同男女,結果節目中出現一些香港男人對所謂「港女」的批評,就算是交往中的男女,對對方都存在不滿,於是節目就成了男女的發洩的渠道。問題來了,究竟他們是否相愛呢﹖

在這混亂腦筋下,看了風車草劇團「你咪理,我愛你,死未﹖」,當中保留百老滙式歌舞,卻成功將之本地化,一對對港式男女戀人戀事,由婚前到婚後,讓觀眾產生共鳴,笑聲不絕。

五十多個角色,接近二十個分場,是要帶給觀眾兩性間的愛與相處之道。

在第 一幕第六場,一對男女阿泰(湯駿業飾) 與小惠(邵美君飾) 在羽毛球練習後的路上,戰戰競競地不敢向對方表白,男的怒氣沖沖往前走,女的跟在後頭保持矜持又想表白,終於最後兩人都忍不住講出心底話。小惠講的更涉及 上床,以為這樣失去矜持會被嫌棄的她忽然聽到阿泰說希望尊重她。尊重,就是在兩性相處最基本條件,尊重用口講是容易的,然而要實行,往往每人都昏了頭,忘 了什麼是尊重,這些情況,到處皆是,總有一對在左近,不信就用心留意一下。

婚 前是第一幕的主旨,於是在結幕前論及結婚,分別有李志強 (湯駿業飾) 與女友技蘭(林二汶飾) 被父Tiger(梁祖堯飾) 及母(郡美君飾)迫婚,最終技蘭屈服;又有林家傑 (湯駿業飾) 及蘇珊珊 (林二汶飾)兩顆寂寞的心不甘寂寞而透過單身聚會而被迫結合。這兩段婚姻,誰也不敢寫包單說注定失敗,不過沒有尊重、諒解的婚姻,在威逼下會成為畸形嗎﹖ 威逼不只來自人,更來自交往的年份、自身的年歲、甚至是周遭人結婚的壓力,感情是可以培養的,只是愛,又談可容易﹖

一 切婚後的現象都安排在第二幕,常說婚後會令一個人變了樣,變得愛家、變得幼稚、變得不受拘束,在婚後因孩子的出生而由江湖兒女化成為廿四字孝奶爸的老鼠 (湯駿業飾) 及豬女(邵美君飾),這一場道盡所有擁有孩子的家長心聲,那份著緊與愛護,是當孩子出生後油然而生的,是故單身的喪狗 (梁祖)未能領略,分享超聲波照片、看寶貝照片、以BB語 (疊詞如車車、馬馬)代替從前江湖豪語,轉變之明顯,使人意識到這就是生命的另一個階段。老鼠與豬女不約而同說,當未遇到另一半時都認為自己是一個人;當 找到另一半時會發現從前自己只有二分之一個人;在生小孩後,又會發現,從前自己是三份之一個人,充份表現由單身、結婚到生小孩的階段變化,第一個單身階段 可能需時最長,可以五年甚至十年,但在婚後到生小孩的相隔,又會縮短,人類在思想階段的變化,不其然令我尊重。

邵美君在這一場表現特別稱職深刻,或與她已成母親有莫大關係,作為觀眾,好像看到其不自覺的母愛,加上老鼠仔照片真的是她兒子(應該是吧?),感覺就更強烈了。邵美君再踏台板的表演,特別在第一幕第一場Pat的表現,不見生疏,反而進了另一個層次。

然 而當一個男人被困在家中日久,上班是為了養家,負起責任,終有天被磨蝕,終需發洩管道,於是就出現男人將「愛」寄放在另一樣物質 - 車上。有場一家四口坐上車上風馳電掣,不計兇險向前衝,意味著男人未馴或抑壓得太久的野性,在家裏被控制狂太太管著,那麼他的愛車就是讓他鬆一鬆的對象, 男人,是否這樣﹖看時有共鳴嗎﹖不止香港男人,全世界的男人也是如。

除 了寄望在車上,較無情的男人,或會寄情在另一個女人身上,哪管那女人比自己老婆差及年紀大,王愛媚 (邵美君飾) 被老公拋棄,決定到婚姻介紹所錄處女徵友錄影帶,這非一般徵友錄影帶,點出中年女人的辛酸,人到中年,被老公拋棄,還要單親撫養子女。但她認為她有權找個 更好的男人。停一停,就在這裏,為什麼女人一定要找男人及靠男人﹖為何王愛媚不能靠一雙手養活自己﹖這不是與朱思敏 (林二汶飾)的女性自強,三思愛情的想法有別﹖雖則兩個是不同女人,可為何女人一定要靠男人呢﹖這是一個問題。不是宣揚大女人主義,只是在這種徵友錄影帶 中,總圍繞女性被貶低之陰影。

由單身、結婚、生兒、離婚,最後死亡前的婚姻關係與死亡,此劇亦不錯過。許生許太相對而坐吃早餐的一場,湯駿業唱出「太過愛你嗎」,或許歌詞與場面感覺上帶點遺憾,然而我看到的感覺卻是溫馨的,特別在許太再溫和地回以一句「做咩呀?」「無 野」,結束一切幻想,已是老夫老妻,這種心間猶豫不能排除。從前不明白老夫老妻的關係還能變嗎﹖可近年卻有親身經驗 (是小妹的爺爺奶奶---),發現老兩口子吵嘴,喊感情沒了,心中感情卻是最緊張對方的一刻。雙方誰有事誰都放不下,特別在垂暮之年。感覺其實是窩心,就 像「太過愛你嗎」,是太過愛才會有這種想法。

另外,背景的月亮,它的陰情圓缺似乎是跟著每個愛情階段而變的。第一幕婚前由全月亮變成月全蝕,像結婚是一個墳墓,整個人生會變得暗淡無光;第二幕婚後卻是由月蝕變為重光,是講婚後另一階段的美滿生活。不論我的理解是對是錯,這個月亮,掌握了「你咪理」的時間。

「你 咪理,我愛你,死未﹖」論盡兩性關係,由婚前到婚後,幻化成瘋狂的歌舞,風車草成功將之本地化,由單身、拍拖、結婚到死亡,當中五十多個角色有草根、中產 再到富豪,注入濃厚的香港人甚至是自由行旅客角色,讓港人看得津津有味,更易對兩性關係產生反思。此劇角色之多,重點不在演員們的身份,更多是關於愛,在 每個階層都不可或缺。

愛這抽象東西,或許連哲學家都不懂用言詞、行動表達,可人類還會常想愛是什麼呢﹖就這麼一想,就愛遲了,愛遲了,下一段愛又會是何時﹖愛在當下吧。愛﹖你今日愛左未﹖



文:周若思

新域劇團。人間煙火

生存了二十個年頭,真正懂得品味什麼是生活,是近幾年的事。也許人大了,對生活追求就多了,亦想拆解何謂生活﹖所以當看到新域劇團「人間煙火」的簡介,就被那句「為了向前行得更遠,他們選擇向後走」引進場。

此 劇核心結構內容就如潘惠森於場刊所言:「源於對生活撥亂返正的渴求」,是故此劇用了大部份編幅鋪排主角的生活,生活各式其式,有帶草根性的阿得 (梁子峰飾)與July (姚潤敏飾)母子靠收舊報紙維生,及至阿得發現生活的乏味離家出走追求另一種生活;有賣生果小販火腿 (鄧世昌飾),安於生活之餘亦同步喻興趣 / 理想 (改良科技) 於消閒。或是科幻性的有空姐Mega (柯嘉琪飾)、平面model蒲英 (林碧芝飾)追尋過去;亦有旅行社職員蝶影 (歐珮瑩飾)如神婆般的自然超能力生活。
由此拼貼出上半場45分鐘,亦因沒有一條有連貫性或結構性的故事,上半場只能說有生活感覺卻缺了脈落,甚至是有些凌亂與散。

這是否編劇想給觀眾一種生活就是如此凌亂,於是人才需要認識與改變生活的暗示﹖不得而知,上半場卻充滿我印象中潘惠森式的散文、拼貼說故事手法。



經 過上半場的鋪排,下半場編劇加入Mega聲音旁白,才發現原來主線是落在Mega厭倦空姐刻板生活而踏上尋找過去之途,配以Mega以飛機起飛前空姐安全 示範的畫面,終交待各主角都需逃離原有生活,開始往後走,找回一些什麼﹖於是Mega與一直尋找小學旅行紀錄冊的蒲英相連,此劇才首次出現一種故事性。

旁白的出現意味眾主角需要展開另一段尋找生活之旅的開始,眾主角集中在一小島,此時蒲英亦發現小島就是從前旅行的地方,故小島也象徵為一種過去,在此他們體會另一種生活。



六 位主角在小島上,來去自如,卻不是每次都有交集,演員有一場需與其生活拍檔 (火腿與蝶影、阿得與July、無常與寄居蟹、Mega與蒲英旁觀) 的一系列形體動作,然他們是下意識避開對方或見而不視,眾人是眾人的過客。這一場正正點出香港這昔日小島,現今國際大都會的生活。眾人關係疏離,但那個人 可能就是你的好朋友,卻成了今天的過客。



忽然一個大浪沖向小島,就像最近使人人自危的金融海嘯、或是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又或是03年SARS,災難般淹沒小島上每個人,看似必死不疑,六位演員就齊心抓著一條由阿得搬來小島的樹枝/樹幹,最後眾人得救。

這 條樹幹在阿得離家出走之際一直伴他到小島上,象徵一種理想,阿得離家需要有一目標,背負在肩上,然後找尋至小島,可說是進一步回應走更遠是要尋回過去、理 想。誰也不知我們的前路有什麼,要是坦蕩蕩地出發,不回頭一看,其實可能已遺失了重要之物在路上,可以是理想,可以是友情,可以是親情,可以是對每件事的 熱誠。



此外,貫穿此劇 其實有一重要的對白,就是蝶影常說我們要相信人類。為何人類要說相信人類呢﹖其實這是對人類的信心危機,今天的社會,某程度存在著一種恐懼,一種對生活或 物質文明的恐懼。中國的毒奶、毒雞蛋;香港的14歲的母親、一系列虐兒案;世界的金融海嘯、金融騙案、亂倫、虐兒事件;哪種讓人膽戰心驚﹖這就是一個自恃 為萬物之靈 - 人類所管理之世界﹖特別對於功利主義社會,原來一直以來相信Adam Smith那套「無形的手」的經濟理論是如斯薄弱,會給大財閥控制,又會連累無辜星斗市民,資本主義雖說多勞多得算是公平,其實更多貧富懸殊出現又會使它 的缺憾現形。

人類是否還能管理世界的危機意識就出現了。蝶影常說要相信人類,是否相信就能解決信心問題﹖潘惠森沒有給觀眾直接答案,因這根本問題就在於人類本身,這種自身的探討並非容易領略,但值得欣賞是潘惠森把問題提出來了。


將生活撥亂返正,很難立刻體會與理解,其實不需要明白,繼續生活在這世界漸漸就能進一步明白。


此劇由下半場開始從頭到尾有把旁白聲音,她的出現無疑令整套劇更清晰,後段旁白出現次數愈多就喻人一種講多過做之感。

可此劇不失為一套勵志劇,特別在下半場尾段那首歌,那場大浪過後,一切回復平靜,眾人得到洗滌,生活又再重新出發。不正正點出這個危機就是另一次尋找生活的機會﹖



回首過去,香港人每次遇到問題都迎刃而解,這些災難都是歷史周期,必然會發生,有何需執著﹖只要退一步看,我們只是又回到最初生活的原點,再次需要我們默默努力吧﹖現實又再拋給世界一張白紙,就看眾人如何填上自己的生活。共勉之。




文:周若思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聖荷西謀殺案

如果只從戲的名字角度出發,這應該是一個推理劇場。大概就是那種在不斷的探索和發現下,找出了兇手殺人的動機和事實的本相;又或者是那種兇手殺人後,如何收拾殘局等之類那種模式。然而這個戲跟所想的迵然不同,它很大的篇幅都不是落在謀殺這檔事上,甚至這戲碼要待到差不多尾聲才上演,曾經有一刻懷疑過,到底這裡的「謀殺」是否指精神謀殺和婚姻謀殺呢?這樣的安排確實跳出了謀殺案既定的框框,而且也帶來驚喜,讓人有追看下去的意欲。

誰會被殺的答案遲遲未出爐,於是乎順理成章讓人知道這不是戲的重點。劇情設定在謀殺案發生前的一段日子,用了很多空間去交待tang、ling和sammy三人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當中,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牽制、鬥爭和自身的價值觀這些很人性化的特質,從而提出「人需要有尊嚴地生存」這一個反思空間。如果擁有一個欲望或完成一件事就得違背自己意願,甚至要用自我身份去交換,連自我都失去還值得嗎?tang和ling這一對夫婦摒棄了以前搬到杳無人煙的聖荷西,就是為了重過新生。然而思想上的分岐,引爆出言語和情感上的衝突,令二人的關係隱隱約約的出現裂痕。通常這樣情況下的婚姻,都會造成一種無形的束縛,而ling的兒時好友sammy的到訪就加劇了這段婚姻亮起紅燈。但個人認為這一段「婚外情」的說服力不夠大,因為tang和sammy的相處似乎是知性多於曖昧,總覺欠了一個過程去讓人體會二人之間的微妙,就像是沒有發酵的麵包似的。

這段三角關係至未段,引發出殺機,繼而揭示出當年另一椿謀殺案。正好點明tang和ling二人的關係為何像處於一個無形的籠,在裡面互相拉鋸的牽制狀態。他們在謀殺別人時,同時慢性的謀殺了自己。其中有一幕蠻深刻,就是在燒烤期間,tang跟幾位分別來自大陸和台灣的朋友閒談,內容有關於兩岸三地的人處事作風的分別,從中看到三種人不同的生活態度,如果當年tang和ling不逃避責任,不委屈求存,或許就不會多添一名受害者。

佈景設計得有一點「藝術」的感覺,大概兩者都是一所外國的大屋吧!但這間屋多了一份焗促的感覺,牆身的坑紋就如一個籠似的,將tang和ling囚困在裡面;它的主色調讓人聯想起法庭。或許他們每天身處在這個空間,內心都是被審判和監禁吧!而燈光設計得就像一個引路者,預先揭示將會發生的事,帶引觀眾迎接每一幕,很不錯。這個戲其實滿不錯的!在懸疑下看到各種人性,這裡的角色其實都不易演,但三位演員都表現得很精彩、很到位,很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爭扎,尤其最尾關乎生死的一幕,讓人很難忘。


文:程圓

香港演藝學院。叛諜情謎

在共產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對立的冷戰期間,最害怕的除了是意識形態的瘋狂外,還有什麼﹖最流行的又是什麼﹖間諜與不信任,充斥著那個年代,「叛諜情謎」,就取材間諜遊戲,打了場有血有淚鬥智鬥力的諜戰。

開首被蘇聯派到英國當臥底偷取英國資料的物理學家Kerner變節成了英國情報機關的主管H夫人(Hapgood)的線人,並與之相戀,誕下私生子Joe。Kerner仍相安無事地研究他的粒子,另方面又向蘇聯提供虛假資料。直到有天英國軍情機關交易失敗,內鬼的懷疑落在Kerner身上,然後發展愈後,自持聰明的各人都進入圈套,陷身一場不明不白的風暴之中,再夾集不少爾虞我詐,去找出他們心中的絕對真相;最後內鬼找到,又要設下局中局,同場加演一幕九九九誰是兇手……

劇本的重心似乎想帶出世界並沒有絕對的真相,人依靠科學、理性,查找事實之全部,可現實,卻恰恰給這些科學家一根根無情棒,打得他們的絕對支離破碎。

記得劇中H夫人、Blair不只一次講過「我要事實之全部」,究竟世界是否有事實之全部呢﹖將事實之全部放在一套遊走於灰色之間的間諜劇中,這一點是有趣的。

根本間諜就是一班穿上灰色大褸的人,又何以堅持的是非黑即白的事實之全部呢﹖雙重間諜這角色從來不缺,而他們在爾虞我詐的世界裏,也應該領悟這個道理,何以兩大英情報局首領一直堅持這一點呢﹖對於劇本這點的不解,我難以深究。

劇中英美情報局大鬥法,誰也不想給誰佔上風,邊看邊想起二戰前後英美的拉鋸,冷戰時期的盟友關係,一直以英人身份自持的英國,在二戰漸被美國取代成為列強大國,那種英人情感的變化,在這場Spy大鬥法中可見一二。英人又不會謬然在政治得罪這大國,另一方面又不堪處於下風,下意識覺得編劇有將這份英美矛盾放進劇中,製造兩國愛恨交纏之餘,亦為延續到今天的這種政治角力添上一分微妙。

談到政治,當年,人人稱俄羅斯人為蘇聯佬,俄羅斯又何嘗不是稱英美人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走狗﹖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正如英美情報局最後「衷誠」合作,英美俄,現今算是關係良好吧﹖不過導演是否有些謬誤﹖若當時是冷戰時代(那時期的間諜活動最盛,看007就知道---),那麼就非俄羅斯人 / 俄羅斯特務了,而是蘇聯,雖則那是東歐社會主義聯合的統稱,可以史太林為首,蘇聯就是俄羅斯的前身,這是大家都很清楚,可演員們一次又一次不斷講俄羅斯人 / 俄羅斯特務,令人摸不著頭腦。

導演為了讓故事說得清楚,特地在開首燈一亮就讓全部演員出來一遍,介紹自己,再以一個交錯說話、遊走的方式離開。對於角色又多,名字又難記的劇,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可當進入第一分場交易,不斷進出的人們與gip,實在弄得太亂太複雜,說真的,對那場交易我完全捉不到,只是交易失敗後聽回H夫人講來龍去脈才有點脈絡出現,不知是劇本翻譯得繞口還是詞不達意。

進入狀況開始知道英情局是抽出內鬼,而內鬼也很快鎖定為Ridley,當中有段時間猶豫過H夫人是否與Ridley是一伙,因為這種劇本這些時勢,很多事情會意想不到,之後發生的一些局中局就推翻了這個想法,導演在玩這種真真假假倒是值得一讚,讓觀眾有種不敢肯定看到的就是真實的。

人們常說看到的才是事實,在這劇中便不是,因為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場戲,用來引人入局。把劇中情況放在社會中,看到的就是事實是全部,絕對有保留。

當大家以為開始清楚事情的發展時,Kerner卻總喜歡以一大堆粒子、科學、邏輯來說出一些所謂真相。雖然知道那大概是劇本的編寫問題,可一大堆科學名詞不斷拋向觀眾,你知道那感覺多難受嗎﹖一看到Kerner出場準備說科學理論就怕,因我真的很討厭理性、邏輯。

幸而設計了些搞笑位給Kerner紓緩一下觀眾,不然Kerner的粒子科學會成為全劇最敗筆的說教。
整體而言流暢自然,特別欣賞地上的條條直線,會發現演員跟著直線走的多,也有繞過直線而走的,在我看來直線是規則,當循規蹈矩的人在這個灰色世界中,其實也不需跟著太多規則,那樣不局限自己,反而有更多可能;又像H夫人最後離開英情局,就像離開了一條她在意的直線,未來就有無限她想要的可能。

演H夫人的張雅麗實在不錯,演夫人時有冷靜機智,特別記得她不用棋盤下棋;而到演雙包胎妹妹Celia時又瘋狂又逗趣,後知後覺地覺得她的聲音很熟,原來她曾演出「難忘郁達夫」中郁氏於新加坡的女朋友。期待她以後的作品呢。

此劇應該不甘只說一個間諜故事,也不甘心只追求什麼絕對真相,誰是殺人兇手,於是劇中有Joe與H夫人這對母子柔情為灰色再添上些暖色,只是著墨不多,而且斷裂地出現,不太夠喉;若最後殺Ridley的人再交待清楚些會好過些,太吊人胃口了,究竟是H夫人還是Wates先生﹖

而且那些間場換景有帥氣音樂作背景,整件事是不錯的,可太在意擺pose,又變得有些突兀,小心觀眾都注意那些pose而忽略演員本身。


文:小思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藍藍的《つづく,李香蘭》

看完《つづく,李香蘭》,當中的幾段故事是浪漫的,同時也帶有些少藍藍的憂鬱的味道。故事由一幅幅的影像開始,影像中是舊地方、舊時代,接著出現的一段男女獨白,女的道出了心中的渴望,她渴望有一日能夠跟她心愛的男人共同踏在上海黃浦江的土地上。那地方就是Chole(何敏儀飾)嫲嫲心裡的理想國、烏托邦,這個地方對她來說是完美的。她到底有沒有和她口裡所說的英雄到過這個理想的地方呢?我倒認為沒有,因為一切的完美彷彿都在人的幻想中發生。而Chole 嫲嫲的後半生擁抱的似乎就只有手上緊握的夜上海的照片、李香蘭的夜來香和自己美麗的謊言—她的丈夫根本就不是飛機師也不是大英雄。然而,這個自己編織的謊言終究受不了歲月的煎熬,竟然要透過寫信佬馬少奇(何文蔚飾)一一向孫女Chole 交代,劇中這個轉接來得較快,顯得有點突然,但也不影響整個故事的脈絡。

整套劇一開始是以嫲嫲(聲音演繹)的一段故事、一幅照片、一首李香蘭的夜來香作為切入點,帶出戲中另外的三個主要角色(Chole、馬少奇、呀喲),當中訴說著四個人(包括嫲嫲)的愛情觀,各人對完美的看法。四個不同時代的男女,他們對愛情的體會、對完美的看法也反映出今日現代人與上一代的戀愛價值觀是截然不同,今日我們追求的戀愛是怎樣呢?在戀愛路上,我們追求的是理想/幻想中的完美伴侶,還是選擇一個能夠和自己一起生活、一起呼吸的人呢?

孫女Chole一直相信自己的爺爺是大英雄,她認為這樣的男人才是完美,於是她在愛情路上不斷的追求、尋找、受傷害,這種的尋尋覓覓彷彿就是她生命中的循環,換來的是無盡的空虛與寂寥。而從小就明戀Chole 的呀喲,為了他一生中認為最完美的女人,一直守候在Chole 身邊,不離不棄,陪玩陪喊。當Chole 為了尋找心目中的完美男人,一次又一次被傷害時,呀喲就擔起「水泡」的角色,出現在Chole 身邊。從呀喲在 K 房裡的獨白,看得出呀喲他是矛盾的,矛盾是因為他很愛她,但她愛的不是他;她是完美的,但自己在她面前似乎不完美,極其量能夠充當「水泡」,但仍然不能自拔地在她身旁。在K 房裡的一幕,當Chole失戀,呀喲再次充當「水泡」,他極力爭扎,期望Chole 眼睛明亮能發現自己的好,但最終也敗給愛情,敗給眼前完美的女人。Chole為了心目中尚未出現的完美男人,付上了青春去尋覓、尋找,兼受傷。而呀喲為了心目中的完美,不惜代價一直守候。

至於寫信佬馬少奇與媽姐唐若冰,年青時的偶遇,讓馬少奇陷入迷戀。當年唐若冰失約,但馬少奇仍帶著盼望一直等待,愛到一個地步,終生不娶。有趣的是,寫信佬是一廂情願還是他跟媽姐也有互生情愫的一刻呢?如果他是一廂情願,一生的等待是值得嗎?馬少奇的等待很傻,傻得讓人感到惋惜,但對他來說或許是值得。唐若冰畢竟就是他心目中的完美、唯一,在幻想中她永遠屬於他,他選擇用時間將這幻想永遠保留、儲存著。寫到這裡,不禁問自己「追求的是甚麼呢?選擇的又是甚麼呢?」這一類問題,這些思考都是這套劇帶給我的小小反思。

一路寫這篇感想,一路聽著劇中常響起的一首歌,張學友的李香蘭。劇裡也以張學友的「李香蘭」貫穿Chole與呀喲這段現代人的愛情故事,而「つづく,李香蘭」整體帶給我的感覺就像這首歌一樣,有些深沉、有些憂怨,歌詞中也表達了孤寂以及生命中的一些無奈。

「夜雨凍 雨點透射到照片中

回頭似是夢 無法彈動 

迷住凝望你 褪色照片中

啊 像花雖未紅 如冰雖不凍 卻像有無數說話 可惜我聽不懂

啊 是杯酒漸濃 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動…」

事實上,起初看到「つづく,李香蘭」的宣傳,我以為會像普遍的音樂劇,會由一大堆歌曲拼湊一個動人的故事,期望以歌曲打動觀眾的心靈。「つづく,李香蘭」這點與我想像的不同,但我倒喜歡他們在歌曲上的運用。劇中基本上只有兩首歌曲,第一首是李香蘭的「夜來香」,大多數都是在寫信佬馬少奇檔口上的收音機響起,距離感較遠。另一首,是張學友的「李香蘭」,由女聲(石卉亭)真人演繹,以她的姿態、身體的動作、服飾、她的歌聲呈現出Chole 內心的「李香蘭」,比李香蘭的「夜來香」來得更近、更真實地觸動觀眾。劇中雖然只出現兩首歌曲,但我覺得已經足夠,沒有膩的感覺,反而是淡淡的、自然地讓觀眾帶著這首歌和這套戲所給予我們的感覺離場。

文:陳小慶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つづく,李香蘭」編劇/導演/舞台設計譚孔文訪問 1.3.2009

看過之前譚孔文(Alex)的作品,都不難發現大多都是取材自舊事物。他說自己本身都很喜歡這些舊東西,所以在這一年裡,創作了「虎豹別野」,同一時間又構思了「水上人」,接著就創作「つづく,李香蘭」,他希望在當中追尋到一些人的價值,並不只是純粹為集體回憶而做這些創作。他有感現在很多人都不重視人本身價值這東西,大多著重包裝和名牌、重視別人給的稱謂而忽略了自己內在的重要。


戲中有一句聯合編劇王敏豪寫的台詞讓他感受很深,「你鐘意一個人嘅時候,你係鐘意佢令自己覺得重要」,這句話說出了Alex的心聲。所以他在故事當中決定以「寫信佬」馬少奇為重心,而不是一味用舊事物去做主導,因為戲劇始終以人為本,所以人的價值在當中很重要。其實他自己本身蠻怕集體回憶這個字眼,覺得它被大眾定型和陳腔濫調了。


「つづく,李香蘭」這個故事其實是2006年創作的「暗示」中一個角色 -- 媽姐唐若冰的延伸,「媽姐」是指三十年代,因外地機織發達,廣東順德手工絲調業式微,當地一些本來以繅絲為生、「梳起唔嫁」的自梳女,為了維持生計,多遠赴南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打「住家工」的女傭 (**「媽姐」註解資料源自場刊)。之前的「暗示」就是一個有關媽姐的戲,到了今次這個戲就將媽姐唐若冰變為當中的襯托,但當然她仍然是戲中一位重要的角色,今次她主要用來襯托馬少奇的愛情觀,他雖然一個人在城巿裡好孤單,但他知道自己為甚麼還要留下、還要繼續為人寫信,因為他想等一個想見的人。


最初寫劇本時,身兼編劇、導演及舞台設計的Alex也曾想過將大量歌曲放入這個戲。阿喲這個角色,如果經由歌曲將他的事件或情感全部唱出來的話,這樣會變了觀眾自己自身的投入,就成了觀眾自己想像的角色而不是角色本身。Alex覺得他們需要關心的是怎樣去演譯或創造角色的內心世界、著重角色當時的狀態而多於去呈現歌唱技巧,所以在唱歌時,他採用了一把女聲,去幫阿喲到達他自己心目中的狀態。


他想用一個劇場的角度去表現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狀態或價值觀,而他們不同的價值觀就是一種互補狀態。他構思故事時,王敏豪就先寫了戲開始部份有關豬肺湯對話的電話,一個男生暗地裡為一個女生做事,做了一件他認為有價值的事。Alex看完之後覺得很感動,於是他捉住這點,在差不多結尾加插媽姐做豬肺湯這段。


在他自己的戲劇觀裡,他認為不是角色自己跟自己對話,而是角色與角色之間,東拼西湊的變成一幅畫面,繼而再讓觀眾去進行一個互補的過程。他本身都比較喜歡偏向採用片段式手法去呈現事物,因為隨時隨地都可以取材,只要是合乎邏輯的話,Alex就會將這些素材拼貼入故事當中。


由於今次的場地比較狹窄,所以Alex故意將設計造得更窄,將所有東西集中在前方。而這個戲偏向靜態,加上已知將會採用到投影,所以設計在應用上都合適,出來的效果都很不錯。投影對他來說算是一樣新發現,他在之前的「虎豹別野」時剛接觸到這個玩意,對於這東西都會有疑問,因為它的質地跟劇場的質地始終不同,要運用得宜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其後他發現了影偶這東西,覺得跟劇場的感覺蠻配的,於是今次想在這方面做多一點嘗試,這就成了現在呈現在觀眾眼前的 「つづく,李香蘭」。




文:程圓



錄音:


1.







浪人劇場 - つづく李香蘭 - 舊事物.mp3 -



2.







浪人劇場 - つづく李香蘭 - 故事.mp3 -



3.







浪人劇場 - つづく李香蘭 - 歌曲+手法.mp3 -



4.







浪人劇場 - つづく李香蘭 - 錄像+舞台.mp3 -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つづく,李香蘭

對於「李香蘭」這個名字,談不上十分認識,只知道她是很多年前一位很紅的歌星和電影明星而己。她擁有一把動聽的嗓子,唱過很多街知巷聞的經典,而「夜來香」就是她其中一首代表作。歌名其實是花朵的名稱,這種花的顏色呈潔白而且氣味優雅怡人,由於它只在晚上開花因而得其名。「つづく,李香蘭 」就是由一朵小白花開始,如歌詞一樣:「夜來香我為你歌唱;夜來香我為你思量…」對!是一個值得為它歌唱、為它思量的一個多小時。

李香蘭人如其名,是一朵帶著幽香的蘭花;在張學友的歌曲「李香蘭」裡,甚至把她描述為遙不可及,幾乎是美得不真實。面對著這樣傳奇的一個女子,很容易就會讓人迷失在一片馥郁中。那麼這個戲是談李香蘭她本人的嗎?其實不盡然,只不過用她的歌聲貫穿罷了。我想這戲主旨大概是迷失和等待吧,在她的歌襯托下,講一個有關對自己迷失、對愛情迷失、對決定迷失…在迷失中等待的故事。

馬少奇跟唐若冰、chloé跟阿喲,兩個不同時空發生的愛情故事,主要在李香蘭的「夜來香」和張學友的「李香蘭」兩首歌下,時空交替的編織著同樣是有關等待的愛情故事。自己滿喜歡不會有太多歌曲的分佈這樣子,輕輕的點題同時也讓劇情不會被歌曲蓋過了。不過最後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我覺得用得有點突兀,雖然歌詞很配,但總覺得跟戲本身的氣質不太配,就是有點怪怪。

「愛情」就如「李香蘭」一樣,在不同的時代下盛放有著不同的姿態。我們在當中不斷的尋找和等待完美,然後迷失。直到一天發現我們原來不是迷失在愛情裡,而是把迷失自己了。戲中有一句對白:「因為有遺憾,所以完美。」其實這句話一點也不荒謬,不嘗過遺憾怎透徹完美?完美不完美,不在愛情本身,而是在於個人的體會上。喜歡馬少奇的愛情,雖然不完滿,但傳來淡淡的夜來香花香,是一種在回憶中つづく的美麗。

台舞的佈景除了白就是白,設計及線條都十分簡潔。那片白時而像熒幕一樣,投影出影像,頓時很有電影感,就像置身在戲院中般。雖然這跟舞台劇是兩種不同的質感,但並不覺得突兀,是蠻配的,可能跟這些visual本身就設計得很不錯有關;時而那片白化為一道飽經風霜的牆,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同時為一朵白花提供了一個悽身之所;時而那片白像一條時光隧道,讓人回憶起過往的種種。白色本身就是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就像白紙般可以隨意塗鴉。所以我喜歡這個舞台設計,讓我看到不同的可能。




文:陳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