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候選名單】

資料來自:
http://101arts.net/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topic.php?uid=24814477903&topic=7967


最佳劇本
集體編作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張飛帆 ─── 楚城《難忘郁達夫》
何敏文 ── R & D劇場《殺那愛》
黃詠詩 ─── 詩人黑盒劇場《破地獄與白菊花》(清明版)
譚孔文 ─── 香港話劇團《虎豹別野》


最佳導演
陳恆輝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余振球 ── 劇場空間《少年梵高的煩惱》
鄧樹榮 ── 香港演藝學院《一拍兩散偷錯情》


最佳男主角
陳康 ── R & D劇場《殺那愛》
白耀燦 ── 影話戲《搭枱》
李鎮洲 ── 香港藝穗會《審判胡志明》
盧智燊 ── 劇場空間《少年梵高的煩惱》


最佳女主角
布韻婷 ── 劇場空間《少年梵高的煩惱》
黎玉清 ── 一條褲製作《愛在加州瘟疫時》
陳瑞如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最佳男配角
蘇廸輝 ── 一條褲製作《愛在加州瘟疫時》
最佳女配角陳沛銣 ── 劇場空間《少年梵高的煩惱》


最佳舞台效果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中英劇團《神話江湖》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
劇場空間《少年梵高的煩惱》


最佳整體演出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香港話劇團《虎豹別野》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
劇場空間《少年梵高的煩惱》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金鎖記

「焦媛實驗劇團」這陣子同步上了兩個為人熟識的戲,分別是「金鎖記」和「南北和」,它們都是出自張愛玲手筆,但感覺卻十分迵然不同,前者是亂世時代的悲劇,後者是六、七年代的喜劇。如果不是一早知曉作者是誰,實在很難想像這兩個風格極端的作品是出自同一人。

「金鎖記」著重抽取小說中描寫女性在當時社會的處境如何被枷鎖而成,是偏向沉重的感覺。一個女性要在男性主導的舊社會有主自地生活實在很不容易,尤其當時的中國,充斥著很多規條限制女性的思想及行為。這個戲借助了七巧的一生去講述生於那個時代作為女人的壓抑,在她的部份展示出一個女人如何被社會價值扭曲了人格,當下的演變和狀態。

起首採用了七巧與患病的姜二爺盲婚啞嫁那一段戲作引子,就如一個沉重的金鎖子,鎖起七巧的人生,將她推入痛苦之中。與此同時,她偏偏情傾姜家三爺,也為日後的種種悲劇種下了遠因。七巧的愛來得深,同樣地恨也深,因為這個人的情感比一般人澎湃。可惜外在的因素令她的內心背負起太多畸型的東西,讓她一步一步地被迫致瀕臨瘋癲的狀態。

基本上這個角色的所作所為並不討好,但了解背後的種種你會暗暗的同情她,在既可惡又可憐兩者之間力度要拿捏得準,是演技上一個考驗。今次焦媛的演譯的確讓人亮了眼睛,由七巧年輕時的率性煉成晚年時的暗沉,都演得蠻細膩。而且她有一種舊時代女性的氣質,讓人容易信服和投入。唯聲線是她的障礙,她第一句台詞「人呢?」,老實說我掉了一地疙瘩。以這個聲線去演譯上半場的後半部,無疑阻礙了戲中時間的推進,再加上沒有甚麼實質東西體現,很難令人察覺時間已經過了十多年。尤幸下半場她改變了形態和線聲出現在觀眾眼睛,成功的塑造出七巧晚年的形象,讓人不寒而慄。

而飾演三爺的尹子維,嗯…我沒有看過原著,不知道張愛玲筆下的他是否一個痞子。但在看完這個戲後,我自己心目中的三爺的形象應該是玩世不恭、風流而不下流,有一點壞孩子的氣色,然而本性又帶點善良的瀟灑公子哥兒模樣。可惜尹先生可以說徹徹底底的破壞了我心目中的三爺,尤其當一聲聲「二嫂…」由他嘴裡逸出的時候。三爺對七巧的感情蜀真蜀假不在這裡考究,但一開始三爺以這種語氣喚他的二嫂其實有點突兀。好吧!就當三爺真的是一個痞子,但他的演譯壞得不夠痛快,對白、形態及表情偏向流於表面和拘謹。或者他不常演舞台劇,應該要多給他一點鼓舞吧。總括而言他下半場的表現比上半場稍有改進,起碼多了一份跟年齡相配的內歛,但老實說還有不少進步空間。

下半場主力集中在下一代的副線上,性格已經完全被扭曲的七巧企圖將自己承受的一套加諸在自己的女兒長安身上,把困她在家裡、讓她染上鴉片毒、阻欄她出嫁等等…籍此對姜家報復。馮兆珊演的長安,對外間事物抱有羞怯之感和對任何事都沒有主見,頗有張愛玲筆下典型女性的形象。而她那種對母親又敬又恨的情懷,也演得蠻不錯。至於飾演長安男朋友童世舫的梁浩邦,或者年齡上跟角色本身有所出入,可能這方面會欠一點說服力,但整體來說表現是挺討好的。尤其在他跟長安互動時產生的輕鬆感,在一緊一鬆的情況下讓戲的張力濃度增加了不少。也因為他的原故,令下一場戲的長安對母親反抗的爆發點推得更高。但兩位同時有少許忘詞的情形出現,這點要多加注意。

很喜歡編劇王安憶和導演許鞍華在劇情上的舖排和取捨,集中於女性的角力與思想爭鬥上,讓人看完後對女性在當時社會所承受的有了多一層認識和體會。但上半場的張力稍弱,略為平淡也欠缺了一種推進的感覺,例如之前提及時間上的流動。而相對地下半場就較為出色,有追看感之餘也有步步進迫的效果,在尾段更充分顯示出戲中的語言暴力,再配以帶點電影感的音樂和燈光,實在讓人看得有點喘不氣過來!

唯一一點怎看也不順心意的就是那個佈景,那個木製的姜府。外型上要造出一種牢籠的感覺是很不錯,但我不明白為甚麼要選用這種素料,這一種木材和顏色只能讓我聯想起「清貧」兩個字,用在大戶人家的屋上未免有點離奇了吧,對這個戲沒有助幫之餘更有破壞之嫌!還有那些投射在木材的影像也有點突兀,其後我入場欣賞「南北和」,我終於發現是甚麼一回事了。原來它是共用佈景,因為要互相遷就而要弄成這個模樣嗎?雖然兩個同樣是張愛玲的作品,但完全是南轅北徹兩種質感,這樣的處理只會不上不下,兩面都不討好。



文:程圓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水中之書:你快樂嗎,都市人?

近年,坊間出版了很多教人「活得好」的書籍,甚麼「50個快樂方法」、「順境逆境自強25式」、「教你活出美好人生」等類似主題的書籍。書面上通通都印有「暢銷數萬本」的標籤,今日的現代人似乎真的需要這些書,需要的程度遠超過我們想像。今日我們身處繁華、節奏急速的香港,香港人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是書本上提供的教導與方法?從報章新聞、各大傳媒,現代人似乎活得不甚快樂,到底人如何擁有快樂呢?今次香港話劇團與賴聲川老師合作的《水中之書》似乎為現代人帶來一點啟示,這部劇並不是答案的全部,卻成為一個引子,讓進場的觀眾思考「真正的快樂」到底是甚麼。要理解快樂,似乎有必要知道其解釋。「快樂」字義上解釋為幸福的;滿足的;可喜的,但似乎每個人對快樂的理解都不相同。戲中兩個主要角色Jason(王維飾)和 Vivienne( 羅沙飾),Jason是一個剛失業的投資銀行副總裁和Vivienne則為快樂學教師。Jason 面對被公司裁員,他個人的人生大計被一次金融海嘯徹底破壞,加上他與女友Vivienne 的感情開始出現衝擊。在以上重重的困惑、疑慮底下,他其實不快樂。最諷刺的是Vivienne 竟是一位「快樂學」教師,事實上她也發現到身邊的人雖然活在物質充裕的社會,但人其實不快樂,包括她自己。這不就是反映了香港人今日的情況嗎?我們或者真的不快樂,但賴老師提供的並不是消極的答案,反而他點出了人變得快樂的方法,一些可能性。

整套戲似乎說明了一件事,當一個人連基本需要(三餐)都不能滿足的時候,人很容易變得不快樂,Jason 便是個例子,而劇中另一個角色小女孩(黃慧慈飾)與Jason 剛剛相反,她對世界的單純讓她很容易就得到快樂。賴老師以這幾個角色形成較強烈的對比,他嘗試告訴觀眾穫得快樂不應只建基於「搵三餐」,「三餐」無可否認能夠滿足人類的最基本需要,但最大的滿足、最大的喜悅是來自人對自身的發現,在尋找的過程終有一日能夠自我實現。記得 Vivienne 在第二課教「快樂學」時說了一句話,意思大慨如下:「你們要認識自己係邊個…我都想知自己係邊個?」相信她的意思就是如果她知道自己是誰,她便能找到快樂。之後情節的發展主要落在Vivienne 身上,她努力尋找自己、尋找過去、尋找歷史。每個人都有屬於她/他的歷史,劇中流浪(周志輝飾)幫Jason 通靈時也說到「歷史是重重覆覆架啦﹗」對呀,有些事的確會在人的生命中重重覆覆,無論開心事抑或傷心事,我們都要面對它接受它,總不能逃避。所以,Vivienne 選擇面對並接受。

Vivienne 努力尋找自己時,Jason 卻是不停的與自己的影子巴哈(劉守正飾)爭扎、角力。Jason 是個完美主義者,巴哈卻是個浪漫主義者,兩個性格簡直風馬牛不相及,導演卻將他們放在一起,以一個挺風趣的形式表現出來,確實為原本較「消極」的氣氛帶來一點色彩,同時也告訴觀眾當面對困境時,都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事情。剛才說到賴老師透過《水中之書》嘗試叫觀眾明白自我發現的重要,另一樣我認為此劇也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關係」。這個劇都是以關係來貫穿每個情節,Jason 和巴哈,以及Vivienne 講的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要快樂必須與自己關係建立得好,否則會像Jason 與巴哈大打出手;當然 Jason 的部分都說明了他與環境的關係,一個海嘯令他陣腳大亂,令他不快樂的主因;最後,是令人動容的就是Vivienne 與媽媽的關係,愛是最令人快樂的,也是最能掩蓋悲傷的。在這裡,不得不讚賞演員們的演出,或者因為這套劇感性層面較多,女演員們的演繹拿捏得較到位,最後的幾幕都能觸動觀眾。至於,Jason 與巴哈這條線比重上似乎有不足夠的地方,與Vivienne那邊有不平衡的感覺。如果兩位在角力時,更多演繹出自己的爭扎,相信觀眾會看得更深刻。


文:陳慶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美麗連繫:美麗走失了

回想電影「奇幻逆緣」中Daisy車禍那一幕,用了Benjamin一篇獨白去舖陳事情的始末。「如果沒有發生這事,就不會出現那事;如果這樣子,他就會……」,將這些「如果」和「巧合」加在一起,成了眼前發生的景像,就是Daisy被車子撞倒。同樣生活亦然,就是把事情串連,形成出各種的連繫。香港話劇團的「美麗連繫」亦是這麼一個有關連繫的故事,將各式形式的事、相關跟不相關的人放在一起,並企圖在當中展現中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美麗。

上半場,由王子公主的廣播劇開始,以拼貼形式舖出大量看似無關的人和事。起初以為這個廣播劇會將整個戲貫穿,令戲裡每個人都因它誘發出一點事情,讓它透過大氣電波擔當起「連繫」這個角色。其實這個廣播劇的容內很好玩,蠻配用浮誇式演譯表達,它完全顛覆了童話故事,Cinderella從好朋友睡公主手中搶去青蛙王子,再演變成二人的感情糾紛…但事實它的作用在戲中又不盡然很大,只在小君、小J和子俊之間有較大的發揮,就是把他們三人連繫起來而已。

戲中差不多每個人都身患隱疾:子俊的失眠、John醫生的幻聽、江叔的內疚、Iven的夢遊、Jason的自閉、健康的昏迷、小君的細菌感染…在上半部都一一的交待出來,但部份人物之間的關係被導演刻意淡化了,如果沒有極細心留意或再多看一遍,根本不會察覺所有關係可以用一條線連起來。雖然這樣處理或會引爆出更多驚喜,但過度地模糊郤引致情節變得有點鬆散,另外表達上不是劇情式推進,兩者加起來令整個上半場很難找到連繫的線索,很納悶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如果將伏線多稍微亮一亮出來,劇情的可觀性應該會大大增加。跟同樣是片段式陳述的「虎豹別野」比較,「虎豹」上半部時空交錯敘述胡文虎先生的生平,就顯得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骨幹讓觀眾跟隨,而「美麗連繫」上半場就相對地缺乏一個重心或主題讓觀眾掌握。

下半場以植物人健康的獨白起首,陸陸續續將各種人和事連繫起來,頓然發現所有事情都源於因果,一切都是一環扣一環的。舉例說如果健康沒有被江叔用槍擊倒,他就不會昏迷在醫院,而John醫生也不會以為江叔的聲音是他的幻聽等……整個戲都充斥著大量的「如果」和「巧合」。然後一路看下去他們最終分別地在別人身上找到一些救藥或心靈的解脫,所以不難發現「人」在每項連繫中擔當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這些疾病或心魔緣起於人也緣滅於人。沒錯這個時候很多未知都得到了答案,而且也看清如蜘蛛網的人物關係圖,可是很多連繫點之間的交流只是輕輕的帶過,當中的美麗似乎沒有充份被呈現出來,結果情感變得表面化,有點為連繫而連繫的現象。

如果這個戲不是以劇情推進為主導,個人認為在連繫方面要下多一點點功夫,整體來說關係脈絡頗完整,如果每個連繫之間有多點完整交待,能夠讓更多生命感注入當中就會更完滿。另外對白方面流於淺白也是一個問題,令演員在拿捏分吋上增加了難度,但總體來說演員們的表現尚算不錯,尤其以John醫生、子俊、Jason跟雯姨最為深刻。John醫生跟子俊的情侶關係是有點意料之外,但之間的交流自然,沒有突兀,讓人看得舒服。及後子俊跟姐姐談電話那場戲,都讓人體會到他內心的抑壓以及對親情都渴望。最喜歡就是Jason母子那段戲,看的時候很窩心,雯姨對著患有自閉症兒子那種母愛完全表露無遺,而Jason這個角色滿難演的,鬧情緒時他的神情和演譯都很有說服力,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

雖然舖排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但滿喜歡故事的格局,所以很相信「美麗連繫」不只於眼前的光景,只是現在有很多因素令這一場連繫未能展現其美麗。如果細節上能妥善處理,應該可以找回走失了的美麗。



文: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