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香港演藝學院。秋瑾

11月尾已經看完這套由APA學生於實驗劇場演的「秋瑾」。

記得該劇導演陳穎思於場刊說「做,是為了那團火」,那麼我也想說,「看,是為了那團火」。感謝大家有心把這位傳奇的鑑湖女俠的事搬上這個舞台。


認識秋瑾,除了是教科書少量地提及外,真正地看得再多一些應該是等到預科時文學《藥》的一課,由魯迅寫的小說,裏面就間接地提到秋瑾。
他說當時人們血饅頭能治病,於是那個有病的人就到秋瑾處決的地方拿她的血制成饅頭吃下肚,他們還口口聲聲說她是亂黨。
由此魯迅是要痛斥當時的人對革命的無知與迷信。

秋瑾,靠著文學課的延伸資料,有了初步的認識。
到唸婦女史了,秋瑾一名是婦女在革命史上不能或缺的一個重要名字。
聽著她拋夫棄子,遠赴日本留學,又在革命仍未成熟時再為革命黨慢慢組織起來,那是當時多麼神奇而偉大的事呢﹖

關於「秋瑾」這套劇,我相信台前幕後應該咀嚼過不少資料性的東西才把它放上台的。感謝他們,在顧及戲劇效果之時,仍給我不少史實,成了一門活動歷史教學。
鍾詠詩演的秋瑾有其特色在,她那種氣魄,說真的,有那種江湖女俠的感覺。只是她給出國前後的秋瑾的面貌仍然欠了點東西,若不是換了服裝,我會以為秋瑾與出國前還是一樣,就從那些行為、口氣上,或許在出國前收一點才能對比回國後的放吧﹖
然總體來說她拿捏得很好,女英雄豪傑應是這樣。

秋瑾是女英雄﹖結果這套劇也就著這說話想讓大家思考一下,秋瑾起義失敗被捕到被處決,全失於她的個人英雄主義﹖
我看過些論文,那些學者也這樣說過。
在我看來,其實又沒太個人英雄主義這麼厲害吧﹖
或許只能說她衝動了點、急了點、缺乏計劃了點……
在那個革命仍是初生嬰兒的時候,她沒有運氣,身邊多了些敵人,當時各地的革命團體也少了組織聯繫……我想這是導致當時起義失敗和秋瑾被處決的很多因素。

雖然是這樣,秋瑾的革命理想還是傳下來了,她辦的《女報》,也是喚醒當時女人的渠道之一。女子在革命史上真的不比男子差。
孫中山先生就曾說過,革命成功靠的是海外華僑外,婦女也有功勞在。

此劇在間場時,會用上不少秋瑾的詩句,每句都像口號,能喊進人心。
她的名言「秋風秋雨愁煞人」可見她帶著多少遺憾離開,她不知道,其實她所做的一切,她辦的女報,都為婦女在革命史上開了條道路。

欣賞此劇的地方除了它的故事上,演員上,還有他們謝幕前的最後一段群舞,我不知道那表示什麼,或可能與劇有點格格不入,可那種氣勢磅礡,可能就是秋瑾的一種精神。另外場刊的每個分場都用了秋瑾的詩句,「一出江城百感生」、「鐵骨霜姿有傲衷」,巾幗英雄,當之無愧。
還有那個佈景,兩個出入口都有些木製的欄門,驟眼看上我們活像身處一個大牢籠內,看著一位傳奇人物的生死,還讓我感覺強烈封建的感覺,佈景讓整套劇的感覺更強烈,我是這麼認為也值得讚的。
在牢籠裏看著一位歷史人物的生死,那種悲哀亦難以掩蓋。
若果在燈光方面再多變化些,這套劇也絕對更具吸引,總覺得這次燈光的轉變有點少。

第一次在實驗劇場看劇,很free的感覺,愛怎麼坐就怎麼坐,剎那有種在外國露天廣場看劇的感覺。哈。因為隨便坐的感覺太好了。

不知以後是否有更多APA同學與我同樣有那團歷史火在﹖把歷史與戲劇結合,把一些事繼續傳承下去呢﹖期待之。


文:陳小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