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香港演藝學院。叛諜情謎

在共產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對立的冷戰期間,最害怕的除了是意識形態的瘋狂外,還有什麼﹖最流行的又是什麼﹖間諜與不信任,充斥著那個年代,「叛諜情謎」,就取材間諜遊戲,打了場有血有淚鬥智鬥力的諜戰。

開首被蘇聯派到英國當臥底偷取英國資料的物理學家Kerner變節成了英國情報機關的主管H夫人(Hapgood)的線人,並與之相戀,誕下私生子Joe。Kerner仍相安無事地研究他的粒子,另方面又向蘇聯提供虛假資料。直到有天英國軍情機關交易失敗,內鬼的懷疑落在Kerner身上,然後發展愈後,自持聰明的各人都進入圈套,陷身一場不明不白的風暴之中,再夾集不少爾虞我詐,去找出他們心中的絕對真相;最後內鬼找到,又要設下局中局,同場加演一幕九九九誰是兇手……

劇本的重心似乎想帶出世界並沒有絕對的真相,人依靠科學、理性,查找事實之全部,可現實,卻恰恰給這些科學家一根根無情棒,打得他們的絕對支離破碎。

記得劇中H夫人、Blair不只一次講過「我要事實之全部」,究竟世界是否有事實之全部呢﹖將事實之全部放在一套遊走於灰色之間的間諜劇中,這一點是有趣的。

根本間諜就是一班穿上灰色大褸的人,又何以堅持的是非黑即白的事實之全部呢﹖雙重間諜這角色從來不缺,而他們在爾虞我詐的世界裏,也應該領悟這個道理,何以兩大英情報局首領一直堅持這一點呢﹖對於劇本這點的不解,我難以深究。

劇中英美情報局大鬥法,誰也不想給誰佔上風,邊看邊想起二戰前後英美的拉鋸,冷戰時期的盟友關係,一直以英人身份自持的英國,在二戰漸被美國取代成為列強大國,那種英人情感的變化,在這場Spy大鬥法中可見一二。英人又不會謬然在政治得罪這大國,另一方面又不堪處於下風,下意識覺得編劇有將這份英美矛盾放進劇中,製造兩國愛恨交纏之餘,亦為延續到今天的這種政治角力添上一分微妙。

談到政治,當年,人人稱俄羅斯人為蘇聯佬,俄羅斯又何嘗不是稱英美人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走狗﹖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正如英美情報局最後「衷誠」合作,英美俄,現今算是關係良好吧﹖不過導演是否有些謬誤﹖若當時是冷戰時代(那時期的間諜活動最盛,看007就知道---),那麼就非俄羅斯人 / 俄羅斯特務了,而是蘇聯,雖則那是東歐社會主義聯合的統稱,可以史太林為首,蘇聯就是俄羅斯的前身,這是大家都很清楚,可演員們一次又一次不斷講俄羅斯人 / 俄羅斯特務,令人摸不著頭腦。

導演為了讓故事說得清楚,特地在開首燈一亮就讓全部演員出來一遍,介紹自己,再以一個交錯說話、遊走的方式離開。對於角色又多,名字又難記的劇,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可當進入第一分場交易,不斷進出的人們與gip,實在弄得太亂太複雜,說真的,對那場交易我完全捉不到,只是交易失敗後聽回H夫人講來龍去脈才有點脈絡出現,不知是劇本翻譯得繞口還是詞不達意。

進入狀況開始知道英情局是抽出內鬼,而內鬼也很快鎖定為Ridley,當中有段時間猶豫過H夫人是否與Ridley是一伙,因為這種劇本這些時勢,很多事情會意想不到,之後發生的一些局中局就推翻了這個想法,導演在玩這種真真假假倒是值得一讚,讓觀眾有種不敢肯定看到的就是真實的。

人們常說看到的才是事實,在這劇中便不是,因為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場戲,用來引人入局。把劇中情況放在社會中,看到的就是事實是全部,絕對有保留。

當大家以為開始清楚事情的發展時,Kerner卻總喜歡以一大堆粒子、科學、邏輯來說出一些所謂真相。雖然知道那大概是劇本的編寫問題,可一大堆科學名詞不斷拋向觀眾,你知道那感覺多難受嗎﹖一看到Kerner出場準備說科學理論就怕,因我真的很討厭理性、邏輯。

幸而設計了些搞笑位給Kerner紓緩一下觀眾,不然Kerner的粒子科學會成為全劇最敗筆的說教。
整體而言流暢自然,特別欣賞地上的條條直線,會發現演員跟著直線走的多,也有繞過直線而走的,在我看來直線是規則,當循規蹈矩的人在這個灰色世界中,其實也不需跟著太多規則,那樣不局限自己,反而有更多可能;又像H夫人最後離開英情局,就像離開了一條她在意的直線,未來就有無限她想要的可能。

演H夫人的張雅麗實在不錯,演夫人時有冷靜機智,特別記得她不用棋盤下棋;而到演雙包胎妹妹Celia時又瘋狂又逗趣,後知後覺地覺得她的聲音很熟,原來她曾演出「難忘郁達夫」中郁氏於新加坡的女朋友。期待她以後的作品呢。

此劇應該不甘只說一個間諜故事,也不甘心只追求什麼絕對真相,誰是殺人兇手,於是劇中有Joe與H夫人這對母子柔情為灰色再添上些暖色,只是著墨不多,而且斷裂地出現,不太夠喉;若最後殺Ridley的人再交待清楚些會好過些,太吊人胃口了,究竟是H夫人還是Wates先生﹖

而且那些間場換景有帥氣音樂作背景,整件事是不錯的,可太在意擺pose,又變得有些突兀,小心觀眾都注意那些pose而忽略演員本身。


文:小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