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沙沙聲:黐孖戲班

「話說四十年前,元朗有一個倒霉戲團,不做大戲,不做馬戲,更加無魔術表演,竟然專演翻譯劇,還望殺出血路…」讀完這幾句,應該會猜想到這大概是一個狂想曲般的喜鬧劇。很喜歡編劇把故事的改編背景設定在六十年代,覺得很對味跟故事很配,我認為那個年代總散發著一種獨有的荒誕,就是光看那浮誇的髮飾和如窗簾布圖案的衣服,已經令人有發笑衝動,喜劇感也頓然增加不少呢。


未開場時,曾擔心過全劇約兩小時三十五分鐘會否過長,因為怕有悶場會拖劇情,怕沒有了喜戲點到即止的效果。不過隨著開場這些擔心都一掃而空,劇情流暢得真的沒話說,由婆婆到「大鼻子情聖」到蕭佐添到戴簫莎莎到戴翠翠到大偉到阿蓮到李耀燦到羅家寶到「渡錯蜜月偷錯情」…時間不知不覺就這樣流走了,到中場休息的子句亮起才赫然知道原來過了一個多小時!到了下半場,更加是高潮所在,尤其是「公演」那一幕,劇情再進一步被推高,引爆出更多的笑點。


在笑得人仰馬翻的同時,背後的寄語很有喻意。從演員的關係和行為,我思考到幾個問題:要生活還是要理想呢?戲為演導而演還是為觀眾呢?要享受成名還是要享受演戲呢?演舞台是要為進電影(娛樂)圈嗎?沒充足準備還能自信完成到滿意的演出嗎?等等…所以場刊說得沒錯,這是「一封給戲場的情書」,或許這個劇引出的思考空間可以有不同的層面,但我相信,劇場人士應該會比觀眾的感受來得更深更有共鳴,是嗎?


始終認為演戲不是個人主義,不是如戴簫莎莎般「有個靚spotlight再加個靚定格pose」劇情就會好看。這個劇每一位演員都演得很出色,當中感受到大家很有默契,尤其在這麼寫實度高的佈景下(有樓梯及多條通道),一定會消耗了不少體能,再加上劇情緊密的節奏,如果稍一不順暢,就很易出洋相、就不能這樣的精彩了,可見這是合作得出來的成果呢,很讚!


真的不得不提佈景,造得很漂亮很仔細,應該是高成本製作吧。最令人目瞪口呆的是,竟然可以轉場景!原以為這是一個不活動佈景,地點設定永遠是在後台,怎知一下子變出一個前台,很酷!還有資料搜集做得很足,呈現在眼前的都很六十年代,有胡金銓等熟識的人物穿插於故事當中;還有對話也明顯落了不少功夫,用語很有那時候的調調;還有李耀燦唱「香江花月夜」中的「鑽石鑽石亮晶晶…」;還有細心程度就連貼在牆上的海報都不馬虎,看到有「教我如何不想她」等當時很紅的電影名字…還有很多還有…


所以推介大家有時間可入場看看哦!有劇情之餘又惹笑,值得入場呢!




陳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