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老人與海:給大人的童話

三月尾的時候,在香港大會堂欣賞了「偶友街作」的「老人與海」。概括點來說,偶劇大多會將一些木偶、線偶、影偶、具面等等的元素呈現於舞台。這類戲在「情感轉移」方面比其他的要多一重工夫,因為演員跟觀眾之間隔了一層道具,首先演員要將情感投射在偶之上,後然將之傳遞給觀眾,當中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需要再跟燈光、形體、音樂等有很好的配合才能產生出好效果。


「老人與海」是一套多媒體偶劇,當中看到人偶、手偶、影偶、面具等不同形態。雖然這是一個「兒童劇」(因為在場很多小朋友觀眾,姑且籠統說成是兒童劇吧!),但在自己體驗來說,它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都偏向大人,就是一本同樣很適合大朋友觀看的故事書。讀過海明威原著的都大概知道,這個故事是透過聖地牙哥這個老漁夫在海上跟大魚拼鬥的經歷,從而勾畫出「夢想」、「堅持」、「勇氣」、「鬥志」等等…去體現「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這個主旨。


這個劇開首的時候放棄了語言,採用了音樂、形體、影像等為聖地牙哥揭開序幕,我喜歡這個安排,當中體現到他在失去親人後孤獨的一面,和八十多天也未能得一魚獲的沮喪,舞台上有一種悲涼的感覺。可是影像中的文字雖然能夠提供多點背景資料,明白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遷就小朋友,但自己比較偏向沒有字幕,因為影像已經足夠體會發生甚麼。不過有一點要留意,字幕的速度對小朋友來說有點快,他們很多都跟不上字就飛走了,如果能夠慢一點或是改用聲音演出,對他們來說可能會比較舒服和容易明白。


中後段那場拗手瓜的戲碼印象頗深,也是個人認為最精彩的部份,就是聖地牙哥在大海跟大魚博鬥期間,突然剎出一幕蒙太奇:博鬥畫面跟虛構畫面重疊。以博鬥場面做背景,襯出一場又一場、一次比一次難度升級的拗手瓜比賽場面,表現出聖地牙哥在這場跟魚搏鬥的決心和堅持,有一種自己超越自己的意味。同時鼓勵在場人仕為他立喊加油,令場觀眾更投入,更能和台上打成一片。


由於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著名故事,人們都會帶了一些框架入場,所以將之放上舞台也有一定難度,而這次的演出,棄用了傳統的演譯,總括而言第一次看偶戲感覺很新鮮,體驗了很多不同的質感,是一次不錯的經驗。



文:程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