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非已得:演員纏綿角色愛恨

「非已得」是取材自十七世紀法國編劇尚‧哈辛的悲劇「菲爾德」,講述一位新進女演員阿晶,害怕自己不勝應付這個跟自己性格不符的著名悲劇女主角,情緒在一邊爭扎一邊排練的過程中,誘發出一連串演員跟角色之間的互動,從最初在情感上如何的相互排斥,到最終演變至兩者的內心重疊在一起。


光從此劇名字來看,會讓人想到「並非已經得到」,你得到讓人羨慕的是否代表你已經得到想要的呢?阿晶得到主角位置,菲爾德得到皇后寶座,這一邊廂智理的她和那一邊廂不顧一切的她,都只是囚在一個名叫孤獨的「籠」裡。戲中利用二人性格上落差的張力去突顯殊途同歸,最終兩者發現自己原來活在一個悲劇當中,這個空間讓眾觀思考到底怎樣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為自己而活。同時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給演員們的戲,角色跟演員跟觀眾該怎樣連繫的一個小小反思,如何跟他們「談戀愛」。


這戲以獨腳戲的形式去交待兩個覆雜內心世界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段與段之間的角色轉換營造的張力,讓人讀出阿晶跟菲爾德迂迴卻異曲同工的內心壓抑。同時這對演員來說也是一項挑戰及考驗,始終獨腳戲不好做,壓台感不夠不好看、掌握得不透徹又會不好看…這戲看到黎玉清下了一定苦功,形體及角色都看到她的努力。同時這是一個有說服力的劇本,有清楚的骨幹、人物性格和脈落發展。當中的錄像、幻燈等…都讓整個戲豐富了不少。但是個人認為如果能以第二幕作為這戲的結局或會更有效果,第三幕有點像為之前的舖排落一個註腳的感覺,可是這個註腳的筆墨落得有點重和有點拖,如果沒有這一幕想像空間會更大更闊。


當不斷不斷地欣賞大劇團 (或可以說成職業劇團) 製作的時候,看久了就會發現內心出現一下子的迷失,一陣空虛感隨之而生。不是說他們的製作不專業不夠精彩,相反大部份都很稱職,但也正因為如此,會讓人覺得每個演出都「很安全」、「很穩陣」。人是貪心的動物,在穩陣同時亦想找尋一些新鮮感,所以小劇場或實驗劇場確實是有需要存在的道理,讓一些「觸感麻木」了的人在思想上誘發出新衝激。


(上述只是淺談,簡短的速寫。)


文:程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