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觸‧一瞬」導演、監製、演員分享 20.11.2008


騎士創作的創團作「觸‧一瞬」,在較早前已經跟大家見面。導演Charles表示這個戲他們放了很多時間、很多心血去排練,他希望觀眾會喜歡這個作品。在第二場完場後,特意找來導演及編劇Charles和監製及演員Mike分享一下這個戲的點滴。

1. 劇名為何叫「觸‧一瞬」?

Mike回答:
這個名字是我們四位(Charles、Janwick、Mike和Angus) 一起想出來的。這個戲的主題是「moment」,不是要說甚麼大道理,我們想把一些很久沒經歷但以前經歷過的感覺,將它呈現在舞台,希望能觸動大家的一瞬。

2. 從有構思到現在,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Mike回答:
劇本差不多夾了兩個月,當中有四幕,每一幕都有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回憶。當中找來一些集體回憶,例如:巴士站、公園等…
另外有一點我們很想做到,構思方面我們找來很多流行曲,很想將一些只流行過一陣子的歌放入這個劇入面。

3. 說到這個劇是關於集體回憶,內容是取材自你們還是別人?

Mike回答:
是我們所有人的集體回憶。如果大家因為這套戲感動過,我相信因為當中的畫面觸動到你的回憶,觸動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 (那你自己最喜愛那一幕?) 我當然喜愛第一幕!因為是中學生時代,距離自己最遠。

4. 如何選劇中的歌?是有劇本先還是有歌先?

Charles回答:
其實成過創作過程都希望由演員出發,我們事前問了Mike和Angus比較喜歡哪些流行曲,他們就給了我一張清單,大概有三十多首吧!然後我就用這些歌去寫故事,所以是有歌先。

5. 跟APA的同學合作,有甚麼新火花?

Charles回答:
沒有花火但有很重的火藥味 (笑)。 (那你們怎樣協調呢?) 說真的其實這是一件好事,Angus和Mike的默契很濃厚,所以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夠掌握很多東西。特別在戲的開端,中間和結尾的部份是他們二人一起演,但這些部份是全套戲用得最少時間排練。尤其第一部份只排了一兩次,他們已經可以很合拍的將東西呈現出來,這就是花火。加上他們在玩的時候,會不停的加入自己的東西,所以只要給他們一個框,他們就懂得如何去演。




6. Angus和Mike算不算不聽話的演員?


Charles回答:
他們一點也不聽話,可幸的是我們四人也不聽話。於是各有各做,因為默契好所以大家的東西都夾,是不幸中之中幸。





文:陳圓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野玫瑰之戀」演員分享 2008.11.15

「野玫瑰之戀」是一典很經典的電影,鄧思嘉一角甚具時代女性風範,當中的歌曲更加膾炙人口,令人百聽不厭。今次有幸找來在「野玫瑰之戀」中飾演小劉的演員陳健豪跟我們分享當中的點滴。


1. 演譯小劉這個角色,有甚麼挑戰?


首先自己不吸煙,所以要練習。另外這個角色的轉變很快,小劉本身很愛思嘉,但當她表示不愛他的時候,小劉就很快地咁愛變為恨。我覺得這一個轉變很難捉摸,尤其角色本身不多著墨如何由愛轉為恨,所以我需要在中間發生了甚麼事去做一些功課連接,令眾觀不會覺得小劉的轉變太突然。




2. 如何令小劉的演譯不突兀?


起初其實小劉很愛很保護思嘉,但當思嘉不愛他時,佢很快地轉到另一個極端,借助一些勢力去控制自己愛的女人,當中的轉接就是我自己要做的功課了。 (那你處理這個轉接?) 我幻想中間發生的事情,小劉被麗池的陳經理開除後,就碰上雷老大,劇情提到他受了傷,那我跟導演都想中間發生了甚麼事和為何小劉會投靠了他。我們就假定雷老大派小劉找回鄧思嘉,小劉接受了這個任務就可以籍此更加接近思嘉,用這個轉接去繼續之後發生的事情。




3. 再次與焦媛合作有甚麼火花?


有的!跟上次不一樣,上次「心太野」有幾個不同的角色,所以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功課跟今次不同。今次的由頭到尾都是一個角色,自己會比較容易濃縮功課,例如:何時認識鄧思嘉、為何對她有感覺…我會有時間仔細去做作為演員的功課。




4. 怎麼將電影中不同的角色特色注入小劉當中?


我也有看過電影版本,但當我接觸這個劇本時,我會嘗試當一個新劇本來看。因為如果由電影角度去將這麼多個角色去濃縮為一個,是有一定困難的。即是角色包含了雷老大的奸和小劉的見義勇為,這些東西是有衝突的,所以我需要當一個新的角色來演。





5.對於觀眾評論你的演譯很賤,有何感想?


我覺得開心,因為賤或奸與否,要交給觀眾作不同的看法,因為每人奸和賤的定義不同。但自己好開心可以有機會試到不同的角色,因為作為演員,很多時候都很被動,但如果可以演不同角色的話,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





文:程圓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香港話劇團。黐孖戲班

劇齡尚淺的我,一直想接觸多點翻譯劇,於是HKREP今個劇季的劇目,正合我意,我想有他們帶著我認識這些外國劇本,比自己找原著劇本看更事半功倍吧﹖

將「黐孖戲班」翻譯成廣東話,也將背景改為香港60年代背景,這一變動令我第一時間想起陳鈞潤先生多年前翻譯「窈窕淑女」時也將背景設在50、60年代的香港。

在說觀後感前,必須要讚佈景設計、給道具、給服裝,當幕拉開的一剎,我心中的激動,你們知道嗎﹖超想把這個場景搬回我家好好享受玩一番呢!真的好愛舊香港的這些設計,這是為什麼我去十萬次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也不厭的原因。

整個景除了切合那時代外,那些舞台出入口之多,是間接令這個劇緊湊氣氛的原因,當演員從四面八方都能走出來時,觀眾那種投入感會更濃一點。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換景之快,真的嚇了一跳。
然後道具,絕對看得出用心,除去具體的電話、熨斗、收音機等,大家有留意到牆上的電影海報嗎﹖大部份都為63年的作品:「獨臂刀」、「教我如何不想他」、若眼力良好,應該還有一張早一點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而出現在戲中的電影「龍門客棧」,就約是67年的作品,從而大家就可以大概知道那時間了。

說服裝,誇張髮髻、連身裙、精神象徵鬆高鞋、喇叭褲、像窗廉布的一套套衣服……就把60年代的服裝精髓都帶出來,讓人覺得置身在60年代外,其實誇張的服色、服裝會讓人覺得配合此劇主題,就是走荒誕、錯亂、瘋狂的路線,感覺有到。

簡介:

話說40年前,元朗有一個倒霉劇團,不做大戲,不做馬戲,更加無魔術表演,竟然專演翻譯劇,還望殺出血路。可惜票房慘淡,生意麻麻。劇團台柱兩夫婦,已屆芳華漸老之年,仍奢望有朝事業能東山再起。正是巧巧遇著剛剛,一天突然收到一個驚人消息:著名導演胡金銓為挑選戲中主角將要觀賞他們的演出!

於是,整個劇團變了天,好事可能一朝變成壞事,情侶都會變成敵人。為發明星夢,不擇手段,有你無我,關係錯綜,肢體碰撞,擄人藏參,哂冷搏盡,合力泡製這個百看不厭的舞台盛會。


整套劇就以喜劇荒誕劇的脈絡走,令觀眾笑到人仰馬翻,起碼我作為觀眾,我的笑點是被擊中的。演員時而大吼,時而尖叫,時而怕事,時而說謊……各式各樣的模樣都收入你眼中。當中有不少誤會、說謊,開始時你會覺得很荒謬,可愈發愈後,很多誤會撞在一起,就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事與後果,這個過程,就是劇的精髓所在吧﹖

又要拉開一點,那時的我看到這些誤會+謊言=正常的事件發展脈絡時,腦中忽然浮起許氏兄弟的電影系列,「鬼馬雙星」的騙來騙去局中局,「天才與白痴」的很多不合理謊話與劇情發展,卻令那些電影本身有笑又有思考。
當然,許氏兄弟的電影不是荒誕劇場,可潛意識似乎也有夾雜著這些人生的荒謬在裏面。
於是,在這些充滿笑聲當中,會有一刻反高潮,在笑聲中靜下來,真的那麼好笑嗎﹖主角的行為似乎很好笑,但你真的笑得出嗎﹖因為舞台上的人終究是你與我,不只是故事。

在笑聲中充滿反思,這套劇思考的角度應該比較適合劇場中人,因為那是一個劇團的故事,一個追求理想還是名與利的故事,一個周旋在戲劇與電影電視間的故事,又是一個真正藝術與大眾認為的藝術的故事……
可以看的層面看的點很多,反而是看的人在笑聲過後得到幾多﹖

作為觀眾,我想最正中要害的應是理想與名利之爭,我想這是每個人的內心掙扎,現實很難滿足每個人,有理想之時,就會思索理想值多少錢﹖能糊口麼﹖到追尋理想時,你會計較時間,特別是當你有養家責任時……也許到老的一天你也達不到你的理想。於是你會轉投名利的懷抱,以名利的滿足填滿心中的空虛,卻沒發現其實空虛在你放棄你最想要的時不斷加深,到名成利就之日是無底深洞。

或許你會說,理想與名利,必須二擇一,那麼我說,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折衝點,你我都容易作得到,我們需要一面抓住名或利,一面抱著理想,以名利支持我們的理想,因為我明白我要糊口,但我同樣明白我必須要有理想支撐自己,沒理想就等如一個沒夢的人,是人乾。我會這樣做,就算大家說我走精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就連戴佐添的劇團也會,大家就靜待一個機會……

人生是充滿荒謬的,讀存在主義時,各大存在主義學家(尼采、卡謬、齊克果...)都這樣告訴我。人生實在太多不確定了,太多未知之數了,正如戴佐添做錯了一件事,說了一個謊,就引發之後發生的驚天動地的事件,而且都發生在一個早上。

荒謬、瘋狂……演員們在不同出入口進進出出時,演員們在不斷大呼小叫,溫柔地唸對白,奮身去表演慢動作時……當「度錯蜜月偷錯情」在正式公演舞台上遇上「大鼻子情聖」,那種混亂的境界,令人想起「暗戀」與「桃花源」,縱然那是不同狀況,可那張力是引爆觀眾的導火線。

到最後一切歸零,得到是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於是眾人又掉入爭名奪利的漩渦中,你說人生,是不是很好笑﹖

演這劇一定需要很多很多很多說之不盡的能量,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感覺到,那個起伏太大了,作為觀眾如果也需要起伏大時,更莫說演員吧!﹖所以「黐孖戲班」的成功,真要歸功演員們,導演在演出安排上的流暢,劇本改編為切身香港等……
誠意將此劇推介給各位親朋好友,不要錯過這個思宗荒謬人生的機會。

究竟你要人生順其自然地荒謬,還是努力地將它變為不荒謬,最後卻發現如煙,可你卻享受過呢﹖

大家明白我所言嗎﹖我是有點不知所言的,可黃昏時份,特別令人想寫些不明白的東西。

陳小思

沙沙聲:黐孖戲班

「話說四十年前,元朗有一個倒霉戲團,不做大戲,不做馬戲,更加無魔術表演,竟然專演翻譯劇,還望殺出血路…」讀完這幾句,應該會猜想到這大概是一個狂想曲般的喜鬧劇。很喜歡編劇把故事的改編背景設定在六十年代,覺得很對味跟故事很配,我認為那個年代總散發著一種獨有的荒誕,就是光看那浮誇的髮飾和如窗簾布圖案的衣服,已經令人有發笑衝動,喜劇感也頓然增加不少呢。


未開場時,曾擔心過全劇約兩小時三十五分鐘會否過長,因為怕有悶場會拖劇情,怕沒有了喜戲點到即止的效果。不過隨著開場這些擔心都一掃而空,劇情流暢得真的沒話說,由婆婆到「大鼻子情聖」到蕭佐添到戴簫莎莎到戴翠翠到大偉到阿蓮到李耀燦到羅家寶到「渡錯蜜月偷錯情」…時間不知不覺就這樣流走了,到中場休息的子句亮起才赫然知道原來過了一個多小時!到了下半場,更加是高潮所在,尤其是「公演」那一幕,劇情再進一步被推高,引爆出更多的笑點。


在笑得人仰馬翻的同時,背後的寄語很有喻意。從演員的關係和行為,我思考到幾個問題:要生活還是要理想呢?戲為演導而演還是為觀眾呢?要享受成名還是要享受演戲呢?演舞台是要為進電影(娛樂)圈嗎?沒充足準備還能自信完成到滿意的演出嗎?等等…所以場刊說得沒錯,這是「一封給戲場的情書」,或許這個劇引出的思考空間可以有不同的層面,但我相信,劇場人士應該會比觀眾的感受來得更深更有共鳴,是嗎?


始終認為演戲不是個人主義,不是如戴簫莎莎般「有個靚spotlight再加個靚定格pose」劇情就會好看。這個劇每一位演員都演得很出色,當中感受到大家很有默契,尤其在這麼寫實度高的佈景下(有樓梯及多條通道),一定會消耗了不少體能,再加上劇情緊密的節奏,如果稍一不順暢,就很易出洋相、就不能這樣的精彩了,可見這是合作得出來的成果呢,很讚!


真的不得不提佈景,造得很漂亮很仔細,應該是高成本製作吧。最令人目瞪口呆的是,竟然可以轉場景!原以為這是一個不活動佈景,地點設定永遠是在後台,怎知一下子變出一個前台,很酷!還有資料搜集做得很足,呈現在眼前的都很六十年代,有胡金銓等熟識的人物穿插於故事當中;還有對話也明顯落了不少功夫,用語很有那時候的調調;還有李耀燦唱「香江花月夜」中的「鑽石鑽石亮晶晶…」;還有細心程度就連貼在牆上的海報都不馬虎,看到有「教我如何不想她」等當時很紅的電影名字…還有很多還有…


所以推介大家有時間可入場看看哦!有劇情之餘又惹笑,值得入場呢!




陳圓

沙沙聲:香港話劇團2號舞台。虎豹別野

當初2008劇目一出,發現2號舞台有套名為「虎豹別野」,我想看到劇名大家一定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是「虎豹別野」而非「虎豹別墅」呢﹖此劇從開始到中段也沒提及,忽然一些往事,弟弟寫「墅」字少了個土,變成野,名字可能由此而來。

回憶起一些往事,整個故事劇情發展與回憶有著掛勾關係。

故事
一個人在海上,除了等死,就是在「嘆世界」。
某日某夜,一個走投無路的男人在海上被一個正在旅行的人救起-
旅人:「我要你帶我去一個地方。」
男人能仁(我也是看roadshow才知道男人叫能仁:「?」
旅人:「虎豹別墅。」
男人:「??」
於是,男人與旅人「???」地重遊這片奇石幻景,過程中令他看到不一樣的虎豹別墅、親人、他生活過的地方和自己-
男人:「從前我以為看見的,其實什麼也看不見。」
旅人:「It's beautiful!」


當旅人一次又一次叫能仁閉上眼睛,思索一下虎豹別墅究竟有什麼、長什麼樣子﹖能仁總想到一些與家人到那地方的一些點滴,表哥、阿姨、公公等……
回憶可以是件愉快而簡單的事,也可以是件舉步甚難的事,就看你是否願意去觸摸他。故事中的能仁就屬於後者,他不敢碰這些回憶,幸好有旅人,助他踏出每一步。
其實能仁就是我們看見的很多人,他可能賺很多錢,然,他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他被過去壓迫著。
只有面對,那些重擔才能逐樣放下,能仁就這樣循序漸進放下這些藏在身上的顧慮。
為什麼人不敢去回憶﹖很容易明白,但大家都不願去明白。把沒時間當了個藉口。

故事中有能仁的部份,當然也有建虎豹的主角胡文虎,全劇就以能仁的回憶,胡文虎先生四處漂泊賣藥,最後決定定居香港帶出安心與家的概念。
住在虎豹別墅附近的能仁一家就成了虎豹及萬金油花園的常客,這種不同年代的同一共通點交織,感覺很奇妙,也許令這兩個故事連在一起的就是虎豹別墅、賣藥、遊子……

穿插在此劇當中的是一個圓形像是望遠鏡的螢幕,當中有時是一些皮影畫、有時是一些老舊的香港照片,猜想是二、三十年代的香港,觀乎那時,雖然貧,可民風純樸,嗅出一種小島香,對待洋人,華人同聲同氣,特別愛那時的香港,似乎有很濃的情。

當這兒翻著舊照片,那頭又出現潘碧雲飾演的女人,在一個石屎森林裏,看著圍著她的高樓大廈在流血,聽回邱輝說,這好像是導演譚孔文的親身經歷,似乎被太現代的社會壓榨得人太厲害,使人害怕。沒錯,當一位老人說著自己可憐的情況,希望得到$200坐車到醫院探望有病的老婆,女人本來不信,可老人七情上面,心軟的女人想起自己的狀況,就傻傻的給了錢……停止,到這裏,我仍然覺得那老人是真的幫人了令自己沒錢,直到當他轉身,又用同番話語……

在舊香港,雖然也會有害群之馬,然我相信以上的情況在從前的香港十之八九出自真心,若非到山窮水盡,也不會問鄰居借錢,更不會矛然標會……

香港變成了國際大都會,那份情又是否隨著金錢財富之增多而散失﹖

當然我不希望是這樣,只是每天不絕的新聞好像這樣告訴我,於是我們必須從其他地方尋回那份情,那份中國傳統向來重視與驕傲的情。

看場刊時導演說他看到舊照片會很想走回這些黑白照片裏的路。

這正正也是我所喜愛的,不一定是照片裏的,只要是曾經的歷史遺址,我都愛走走,也許與導演一樣,想尋找那些人生活的情況,只要那種走過他們的路的感覺就夠。

《虎豹別野》的家與安心,你得到了多少﹖

導演以能仁的故事與胡文虎的故事穿插,開首時我看得有點摸不著頭腦,感覺有點零碎,很難抓住,像文學的散文與片段,就這樣呈視,愈看愈後,很多散落的星塵都慢慢連成一絲,很多真相忽然大白,也給了我一個小驚喜,到謝幕時,好看二字浮現腦中。

如邱輝說,若沒有前半的散落的鋪陳,就沒有最後給觀眾的一絲驚喜吧﹖這就是虎豹好看的地方﹖可我愛看虎豹,就愛看那份舊,那份情,那份家的感覺……還特別欣賞胡文虎先生對中國文化的念眷。

然而若前半部可以多一些聯繫,節奏快一點,可能觀眾不只覺得好看,而是很好看很喜歡吧﹖

若說虎豹穿梭了三十年代至七、八十香港的時空,並無不可,因劇情的發展去勢,讓我們看到這些香港的零碎,有胡文虎先生三十年代來港的經歷與賣藥小子(即公公)的一番對話、有黃健東演的表哥以許冠傑look出現,背景就播著Sam的「打雀英雄傳」見証著七十年代、再有八十年代的排隊買樓花……等……無意中都穿插著一些舊香港見聞,不是很有趣很回味嗎﹖可與不可,全憑觀眾的細味。

陳小思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野玫瑰之戀」演後座談會 15.11.2008


「野玫瑰之戀」完場後,大會設咗分享會,咁節錄咗當中嘅內容,俾無睇呢一場嘅朋友重溫番。


1. 演譯梁漢華呢個角色有無咩同大家分享?

高皓正答:
都真係好大挑戰。因為呢個角色真係有好多唔同層面嘅,咁佢由官仔骨骨教書,去到佢因為感情破壞咗本來有嘅婚姻,跟住到喪心病狂犯殺人罪嘅地步。咁我同漢華好唔同,我全部都未試過,有未婚妻又同個紅歌星一齊,癲咗啦總之就。所以掌握時需要花好多功夫,有好多嘢唔可以用我嘅經驗去配合劇情,好多嘢要去學去諗。我喺嗰段時間都不斷睇好多書去發展個腦點去諗,用我以前僅有一啲經驗去代入呢個角色。例如:我有一啲發嬲場面,其實以往我都會有呢啲情況嘅,可能未至於殺人,但我自己做嘅時候好享受,因為可以發揮以往一啲經歷。

2. 電影版同舞台劇版個結局雖然思嘉都是死去,但電影版漢華會知道個真相,而舞台劇係唔知道。咁到底個係無show俾觀眾睇定真係改咗?

編劇鍾燕詩答:
係特登改個故局,因為原著係寫於60年代初,以前個故事係一來漢華知道自己做錯事殺咗一個善良嘅女人,二來係要俾觀眾睇番成件事,原來嘉思唔係水性楊花,而係為咗保護自己心愛嘅人。我覺得依家劇場嘅觀眾太聰明了,要顧及番佢地,而唔需要畫公仔畫出腸,所以就未必有需要交待得太仔細,可以留番個空間俾觀眾思考,例如:如果漢華知道真相會有咩反應呢?或者講唔埋佢一世都唔知呢?等等…

焦媛答:
另外我都想補充少少,其實我哋唔係話淨係想講究竟漢華知唔知思嘉為咗佢定係點樣,而係根本上講緊愛情,我地個標題都係講世界最脆弱嘅野。當一男一女好愛嘅時候,就會咩都係好嘅,乜嘢都得嘅。但當真係面對現實環境嘅時候,思嘉真係跟咗漢華無錢無得生活嘅時候,大家都面對嗰樣問題嘅時候,現實出咗嚟係咪仲可以繼續落去呢?定係話「我愛你」三個字就可以生存落去呢?其實背後有呢一個問題帶出俾大家思考,所以漢華知唔知事實已經變咗唔係一個好重點嘅野。

3. 有一幕思嘉個好朋友,佢叫思嘉做女人而唔係佢個名,是否想藉此將說話講俾全部女人聽呢?

導演王嘉翊答:
其實「女人」呢一樣野我覺得係朋友之間一樣匿稱。

編劇鍾燕詩答:
即係其實我哋站在創作人立場嚟講,我哋就會睇嗰個角色究竟喺嗰個情景底下講乜野,我覺得佢哋兩個咁親密,咁就加一啲口頭禪嘅嘢去睇到佢地兩個真係好姊妹。如果觀眾閱讀到另一樣野,例如問題所講係咪講一啲女人嘅生存態狀之類,就要等觀眾自己去詮釋。

焦媛答:
其實思嘉呢個角色,佢係一個非常現代嘅女性,好敢愛敢恨,佢愛呢個男人咁佢真係覺得自己fall in love咗,咁佢就會好全心投入。但當發覺原來解決唔到問題嘅咁佢就會走,但如果你能夠從對白讀到一啲嘢出嚟,咁証明我地真係做到啲野。(笑)

4. 今次劇入面用啲歌係咪同電影版完全一樣?

導演王嘉翊答:
唔係,其實電影入面嘅歌只係用咗5首。而其他用嘅全部都係葛蘭姐姐嘅經典歌曲,或者其他由佢主唱嘅電影歌曲。

5. 小劉好鍾意思嘉又等咗佢5年,但點解到最後佢會俾個老闆咁對佢呢?

陳健豪答:
俗言有云「因愛成恨」,你越愛一個人,當佢唔鐘意你嘅時候呢,嗰個反應可以好極端。我自己覺得小劉得唔到思嘉,所以好恨要佢。自己得唔到所以要借助其他嘅力量令呢個女人日日喺佢身邊,等自己可以見到佢,咁佢就好開心。

6. 將電影野玫瑰放喺舞台上面,有冇加入新元素?

導演王嘉翊答:
如果有睇過電影版,天林叔喺鏡頭方面運用得好好,令到電影畫面好豐富。但如果每一個screen 都放上舞台,就會個劇變得好長,所以就要作出取捨。咁今次音樂劇,重點係點樣串埋所有嘢,咁某啲場次用咗歌詞去表達佢嘅意思。而所謂新元素就係加咗好多葛蘭其他歌入去,我自己覺得好開心,因為我本身好鍾意聽葛蘭嘅歌,而發現佢某啲歌曲好適合夾落呢個劇入面。同埋小劉呢個角色係豐富咗嘅,係幾個唔同嘅電影人物加埋變成一個人。

文:陳圓

「黐孖戲班 moon over buffalo」演員劉守正訪問 200811.13

因為我們想知道套劇更多,所以完show 後,我們訪問了劇中飾演羅家寶的劉守正。多謝佢願意跟我們分享套劇同埋關於佢自己既野﹗thank you 晒﹗



問:原著和改編的分別?


最主要將它本地化。原本是翻譯劇,故事是六十年代美國一


個「兜踎」劇團在水牛城忠於演出翻譯劇,整套劇是圍繞這


個「兜踎」劇團。最不同的是,當年外國做舞台劇算是比較


流行,但放在香港的處境,可信性相對較低。因為舞台劇在


香港真正蓬勃是近十年的事,但套劇始終要放「舞台劇」這


原素。導演與翻譯都說總有些人在六十年代會喜歡舞台劇及


翻譯劇,只要我們真的相信這件事,觀眾應該都不會介意,我


們只是用原著的處境。這是原著與「黐孖戲班」最主要的不同。


問:「黐孖戲班 moon over buffalo」、「勾心鬥角 american buffalo」兩套劇英文名稱都有出現 buffalo,buffalo 這字是在劇場裡是否有特別意思?


我們的場境是在元朗,但原著的「兜踎」劇團是在buffalo 水牛城


演。但moon over buffalo 與 American buffalo 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但由於「黐孖戲班 moon over buffalo」是翻譯劇,所以版權上有必要


依原著的英文名稱,buffalo是指水牛城。




問:司徒慧焯在導演的話也認同這個劇本是「給劇場的情書」,你演繹時有沒有共嗚呢?


相信導演為何選這套劇當中的意思,是基於這劇本是「給劇場的


情書」,其實導演也改了劇本很多,開頭有一幕當戴佐添飲醉酒打


開門,出面是風大雨大。最後,開門的時間同樣是風大雨大。到底


攪戲有甚麼吸引呢,這套劇就是講一班劇場裡的傻人成日以為有大


導演來看,以致他們好緊張自己的表現。這就是為何演員、導演這


麼喜歡劇場,而你們這麼喜歡入劇場,而不選擇看電視呢,相信她


是有某一種的吸引。而這感覺和心是這套戲最想講的,所以就是給


劇場的情書。




問:有甚麼動力令你向著自己的夢想出發呢?


動力有很多喎…好期待與不同的導演合作,與很好的創作人員合


作,譬如是外國一些不同的人,看看其他人做事的方式。今次有


好扎實的劇本,當面對很扎實的翻譯劇本會很放鬆的去演。例如:


上次頂頭鎚,很開心可以唱到高世章的歌…這些都是我想繼續做下


去的動力。最主要也是做觀眾想睇的…




問:未來你有甚麼動向?


未來的動向也不太肯定,會有卡尼古拉,但戲份不多。我也不知道


悶唔悶…(哈)我似乎要適演一個老角,會被殺死。(你比較喜歡那類


型的角色呢?) 有很多角色我也喜歡演,音樂劇我最鍾意,因為我鍾


意唱歌。想演的角色…若然我再有機會演智障的角色,我真的會很開


心。我成日被這些角色感動到我,無論是 Tom Hanks 做的 Forrest Gump


還是鄭則士做的肥貓,我特別容易被這些角色吸引,我做起這些角色也


會特別過隱。(那你有做過這類型的角色嗎?)有呀…我做過好幾次喇,之


前都是做這些角色攞獎。




問:近期有卧虎藏龍的計劃,我們見到呀強、高文、邱輝都有投劇本,那你自己都想試下導演的方向,那你點解今次不嘗試下呢?


我鍾意導演的創作方向,但編劇在這一刻的意欲不是太大。我自己都


寫過一些劇本…唔知呢…做編劇(創作)好孤獨,一個一去寫劇本。做演


員你不會孤獨,如果你孤獨的話未必做得好,始終要與人合作…導演更


加不同,是要組織整個方向,有自己的口味及說故事的方式。我不是說


我很有品味,但我覺得我自己越來越有意欲嘗試向導演的工作發展。遲d


,我藝術總監都叫我幫手導一個戲,是陳敢權寫的,我是幫手。可能12月


會在荃灣大會堂…是一套短劇,但不知道是否公開,到時我再話你們知啦﹗


 


 


文:陳慶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虎豹別野」演員分享

2008年11月11日「虎豹別野」完場後,跟劇中的演員邱廷輝和高翰文來了一個小小的交流,感謝他們願意拿出寶貴的時間,很詳盡地解答我們的問題,讓我們知道更多關於創作背後的種種,實在令我們獲益良多﹗

以下用文字節錄了部份的內容出來跟大家用分享,不過還是聽錄音吧﹗雖然背景聲音有點吵,但比較原汁原味。

1. 為何用這個故事方式?

邱輝答:編劇個人認為許多東西,都是由很多微小的事情聚在一起,所以劇情的發展就得靠這些微小的事情去湊拼出來。導演的思維就是樣子,說話東湊西拼的,我們在排戲的過程中大部份時間都用在了解他的想法,所以當他完成這個劇本的時候,都感到他自己抓到了自己想要的方向,合乎了他本身的性格。

2. 開始時覺得劇情有點鬆散,有很多看上沒有連貫關係的劇情放在一起,很難將它們歸納到同一平衡線上。但是越看下去,就發現原來這些東西可以融在一起,感覺很有趣!

邱輝答:對!這些就是導演想要的感覺,要經過頭十組戲之後才可以把事情連在一起,都是他故意安排的。但這程手法很看觀眾本身的接受程度,有些會覺得跟不上頭十組戲;有些會希望前半段跟後半段一樣精彩…可是,我跟導演說,如果沒有頭十組戲的落差,或許不會突出後半部份,這就是「虎豹」本身的架構…

3. 創作過程中是有胡文虎先生的故事先還是有男人的故事先?

邱輝答:最初導演想寫一個關於虎豹別墅的戲,因他很喜歡舊的東西。但他想了一些很現實的問題,譬如說:放在black box演出的製作應該怎樣,寫胡文虎先生的生平又好像不太適合在這個空間創作。於是他再去做資料搜集的時候,就從這一點出發,了解他的想法、他的精神…從而思考「家庭」是甚麼呢?為甚麼我們需要有家呢?慢慢引伸到一個「安心」的追求…再怎樣從現今環境去看待。劇中潘壁雲飾演的女人有一段台詞形容自己在街上的感覺,就是導演的親身經歷,就是從生活的一點一滴拼湊這個劇出來。

4. 在沒有著作及自傳下,怎樣處理胡文虎這個角色?

高文答:有些人杜贊過他的小說,可信性不太高,但當中都可看到少少胡文虎先生的型像。知道要飾演他都有一定的壓力,因為有很多他的後人和認識他的人,不可以做得太不對板,當然一定不可能做到跟他一樣,唯有從不同方面搜集關於他的事跡…

故事簡介:

虎豹別墅(萬金油花園)閉園十年紀念之作

故事
一個人在海上,除了等死,就是在「嘆世界」。
某日某夜,一個走投無路的男人在海上被一個正在旅行的人救起-
旅人:「我要你帶我去一個地方。」
男人:「?」
旅人:「虎豹別墅。」
男人:「??」
於是,男人與旅人「???」地重遊這片奇石幻景,過程中令他看到不一樣的虎豹別墅、親人、他生活過的地方和自己-
男人:「從前我以為看見的,其實什麼也看不見。」
旅人:「It's beautiful!」

有關胡文虎先生及虎豹別墅
「我記得我小時候媽咪帶過我去,那時一見到那些惡魔畫像就哭得嚷著要走...」

「那地獄十殿、"嚇人"的立體場境,即使現在已是中年的我,印象依然非常深刻!」

「花園的文化有涉及歷史典故,瀰漫著魔幻和神話色彩,導人向善,我有時還會跟我的孫兒談起...」

【虎豹別墅】是南洋華僑商人胡文虎(即虎標萬金油創辦人)於1935年創建的住宅連主題公園。別墅分為【虎豹別墅】及【萬金油花園】兩部份,前者為當時胡氏家族的府第,後者是香港(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主題公園,免費供遊人參觀。花園的庭台樓閣、雕像、巖洞壁畫多以民間傳奇、歷史故事和佛道人物為素材,用色斑爛且栩栩如生。整座別墅的設計均由胡文虎口述,處處反映胡的品味及其價值觀。1998年,胡氏家族將萬金油花園售予長實,而虎豹別墅則交予政府保留,惟至今未有任何發展。

文:陳圓